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要贷款 自掏腰包建新房

四川日报 2013-09-23 15:01 大字

指路村建新村不走寻常路——

9月6日,郫县古城镇指路村村支书孙从发再次召集几名村干部,商量尽快启动二期2.5万平方米的新房建设。坐落在村口的一期52户漂亮新房,已经分到村民手中,大伙儿正在热热闹闹地进行装修。

乍一看,这里与其他地方进行的新村建设没什么两样。但特别之处在于,指路村的土地整理和新村建设是采取“自主筹资、自主整理、自主建设、自主发展、自主分配”的“五自”模式,由村民“自掏腰包”建新村。

当1.1亿元建房资金需求摆在面前的时候,指路村选择了 “不走寻常路”。这条没有脚印的路能否走通?

□张立峰 本报记者 张彧希

孙从发的两笔账

决定搞土地整理和新村建设时,孙从发第一件事就是到郫县和周边区市县走了一圈。“取经”归来,他学到了门道,也看出了软肋。

破解土地整理“缺钱”难题,以往的做法是,以农民的“小证”换“大证”,向银行抵押贷款进行土地整理和新房建设。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撬动社会资金;或者通过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偿还贷款。

但仔细一算,孙从发觉得“划不来”。全村新居建设、共建配套、土地复垦、规划设计等供需资金1.2亿元,除去政府补助,还有1.1亿元的资金缺口,“按照现行8%的贷款利率,两年下来利息就高达1600余万元,这不是笔小钱。”

第二笔账孙从发算得更长远。“现在就把土地挂牌流转,相当于一块‘生地\’,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企业也有顾虑。”不如将土地整理好,到时候能“挂”个高价钱。

不光是钱的事。“以往的新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郫县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局局长淳光华说,往往政府做了很多事,农民却不一定满意。

“不如咱们自己出钱干吧。”在先后组织50多次村民议事会、户代表会、院坝会后,村民一致同意自主开展土地整理和新村建设。

大伙儿热情“掏腰包”

1.1亿元建设资金,需要农民每人自筹6.7万元,农民肯不肯掏出存折?

经村民大会讨论,指路村成立了“郫县指路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村委会进行了两个月的动员,账明明白白一算,村民心里有了底。

交建房诚信金的那天,孙从发心里有些忐忑。但村民“掏腰包”的热情出乎意料。“大家伙儿抱着钱就来了,最多的一天,收了190多万。”

诚信金交上来,孙从发一统计,全村参加建房的超过80%。一期工程如期开工,找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由村民自己来。

淳光华发现,指路村的这条路的确不寻常。新房刚刚开建,一期52户农户就抡起锤头开始拆除自家旧房,这边新房还没建好,那边旧房就全部拆完了,“没有拖拉、没有扯皮,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村民黄育成和其他的6名懂行的村民被推举为监督小组成员,每天戴着一顶印有“指路质检”的帽子在工地上转悠,“钢筋的粗细、水泥的标号,都要一一验过,没有我们签字,地基都不要想挖。”

去年11月,新房主体建成,一期52户村民交了50%的建房资金;今年8月,村民喜滋滋地分到了新房,交了剩余的45%资金。“还有5%的款项捏在村民手里,等过了一年的房屋‘保质期\’,再结算。”孙从发说。

集体经济不再是“空壳”

新房建好后,孙从发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今后村民的生计问题。

经过土地整理,全村可节余集体建设用地指标270亩。目前已引进一家企业,承诺以不低于35万元/亩的价格进行收购,指标流动收益在1亿元左右,由全体参与农户共享。

土地整理完成后,村里的两大特色产业——竹编鸟笼和青韭菜,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2012年,指路村鸟笼产业销售收入4000万元,预计今年可突破5000万元。”孙从发说。

同时,规划建设1500亩的青韭菜种植基地。将采取引导大户适度规模经营或村民打造“家庭农场”的方式种韭菜,仅此一项可为村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密切关注指路村的郫县统筹局,觉得这条路“挺好”。他们打算将“指路经验”在全县推广。

然而,并不是每个农户都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大一笔建房款。“为了鼓励农民自主建房,县惠农公司筹集了5亿元的专项资金,采取借支的方式借给农民建房,不收利息。”淳光华说。

目前,指路村的二期工程马上就要动工,但孙从发却有些小小的烦恼。“由于是农民自己干,以前很多优惠扶持政策就享受不了,县上能不能在这方面考虑考虑?”

新闻推荐

郫县打造小微企业创新产业园

本报讯(记者张彧希)记者11月4日从成都市郫县经济和信息化局获悉,该县将规划打造小微企业创新产业园。规划中的小微企业创新产业园位于成都现代工业港北片区,占地1.5平方公里,主要引进电子信息、电气机...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