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工文艺培训:有了“手艺”好挣钱

四川日报 2013-02-28 16:41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思忆 文/图

本周,成都新增的两处农民工文化艺术培训学校陆续开课。至此,成都农民工文艺培训不仅增至3家,而且记者跟随农民工进课堂走市场后发现,广大农民工在学会手艺的同时,还多了一个“经济增长点”。

记者体验

一门手艺一门生意

进课堂:串珠子不容易

2月20日,郫县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开学,这是今年农民工的第一堂“文化课”。早上9点35分,记者赶到学校时,等候上课的学员已有40人左右。热心的李红兵拉住记者,“今天我们要学做串珠,来我们班旁听嘛。”

10点,手工艺品制作班正式开课,这天学的是串珠。坐在记者身旁的李红兵拿出报名表给老师查看:“填好这张表附加一份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免费参加培训班了。”

“请大家先剪一段鱼线,串五颗珠子,第一颗要把鱼线两头交叉穿过,然后再拉紧……”老师张素华一边讲解一边亲手做示范。虽然每一步都小心地遵循着老师的要求,但和许多初次参加学习的农民工一样,经过40多分钟的操练,记者还是为哪一颗珠子串左边,哪一颗珠子串右边困惑不已。

终于到了“实训”时间,张老师走下讲台开始一对一讲解。好不容易轮到我们,李红兵拿着和记者一起制作的“半成品”挤上前:“老师,打的这个节怎么才能放进珠子里藏起来?”张老师看了后,耐心地说:“打结的时候左手要帮助右手把珠子的一头固定住,实在不行可以用锥子帮忙。”

走市场:小串珠展拳脚

2月25日,今年45岁的徐小敏从郫县红光镇农村老家返回郫县县城某餐馆打工。她是郫县市民学校手工艺班的学员,去年4月开始学做串珠,如今卖串珠已经成了她的“副业”。

2月27日晚,记者与徐小敏相约一起到郫县王府街夜市去卖串珠。徐小敏告诉记者,串珠每月可以为她带来将近400元的额外收入。

晚上7点,徐小敏将串珠放在她亲戚在夜市上开的铺面里出售。45分钟后,徐小敏卖出了当晚的第一件作品首饰盒,售价30元。闲谈中记者获悉,徐小敏的农民工同学中有很多“高人”,“从友爱镇何家场来郫县工厂里煮饭的吕太玉,每天晚上一家工厂的居住区门口摆摊卖串珠,一个月可以赚1000多元。”

当晚,徐小敏一共卖出了3件串珠手工艺品,共90元。

记者观察

培训课为何冷热不均

新一代农民工需要从主动参与文化创造的过程中获取自我肯定及社会认同感,正在成都兴起的农民工文化艺术培训班正在打开这扇窗。

郫县文体艺术中心培训部主任岳尚芳告诉记者,开设文化艺术培训班,农民工参与热情很高。“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些学员不仅利用学到的艺术技能为自己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去年我们举办的汇报演出还让很多农民工首次有了登上舞台的成就感。”

但记者也注意到,为农民工开设的课程也有“冷”“热”之分。手工艺品制作、茶艺等实用性较强的科目报名之初就很受欢迎,某些课程的报名甚至预约到了2015年。相比之下,钢琴、美术等纯艺术类课程的生源则不理想,有些课才开了两三堂生源就流失了大半。怎样让文化艺术课堂在陶冶农民工情操的同时,又能对其今后谋职、创业有实际地帮助,依然是摆在市民学校面前的课题。

链接

这些地方能学艺

郫县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

开设了拉丁舞、古筝、手工艺品制作等课程,周一至周四全天开课。

青羊区康庄社区学校:

开设了舞蹈、合唱、腰鼓、插花艺术与技巧等课程。

青羊区培风社区教育工作站:

开设了舞蹈、计算机、合唱、乐器等培训课程。

新闻推荐

一辆汽车的“弯道超车”

成都市经开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局长俞建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件“宝物”——一张已经磨损的图纸,一边密密麻麻写着汽车各零部件构成表,另一边是中国主要汽车资本布局图、主要整车企业零部件业务布...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