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十年来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经济发生了转折

四川日报 2012-11-08 17:30 大字

十年来,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经济发生了转折性、跃升性变化。

推动这些变化的动力何在?四川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自身产业基因重组的路径非常清晰。

通过充分开放合作,四川着力引进高端现代产业,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从弱到强,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强势发声。

如果说开放合作是重点扩增量,那么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则为转方式、调结构拓展了崭新的发展空间。从分散到集中集聚集约,从传统到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布局的变化、结构的调整,为全省经济发展释放出巨大内生动力。

转方式、调结构,四川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地区的发展新路。

两组数据彰显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2007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9.2:44.0:36.8。到了2011年,这一数据已被改写成14.2:52.4:33.4。

在中国经济全面转型的背景下,四川作为西部后发地区,如何走出自己的转方式、调结构之路?经过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来的探索,四川走出自己的特色创新之路。

变革突围,四川巧妙发力,拉高经济发展“K线”。

“两化”互动重构产业基因

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促四川加快转型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速。

如何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中,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

成都郫县德源镇原来是一个城区面积仅有0.5平方公里的传统农业小镇,在定位为富士康等重大产业化项目的生活配套区后,发展迅速推进:城区面积扩大到2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3000多人增加到常住人口8万多人,初步形成了城市新区的雏形。

新城内有学校、公交站、金融超市、派出所、便民服务中心、娱乐场所等配套,几百个商铺一字排开。

产业兴,则城市兴。从德源镇的故事不难读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加快转型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一方面,与西部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逐步构建,与之同步,加快构建起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

“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将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四川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大。

如今,四川省工业分散布局模式彻底改变,全省工业在产业园区的集中度达到64%,比2007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培育了22个百亿产业集群;城镇化率去年就已超过40%。

不仅如此,秉承高点起步、高端切入的理念,“新型”二字充分彰显四川转型升级的迫切。

瞄准产业高端,传统产业不断升级:今年1至9月,全省工业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3035亿元,同比增长18.2%;迈向高端产业,突出创新驱动:成都高新区面积仅为全省总面积的万分之二点零七,去年GDP却高达710亿元,财政收入高达220亿元,率先迈向“千亿工业园区”。

传统产业的基因在重构,新兴产业的培育在现代城镇体系中铺陈,“两化”互动为转方式、调结构注入强大动力。

充分开放合作催生产业结构优化

在扩大增量中调整结构,招大引强立下“头功”。

作为指标性企业,2003年英特尔推开了四川电子信息产业的开放之窗。跟随这家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在成都南北中轴线的最南端,在城西的成都综合保税区,在成德绵工业带上,中芯国际、微软、IBM、腾讯、西门子、诺基亚、京东方、深天马等行业领军者接踵而来。

从过去“缺芯少面子”到加快形成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电脑制造、网络通信产品等重要基地,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迅速崛起于全球经济版图之上。“十二五”末,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有望成为万亿元产业。

瞄准重点产业发展招大引强,带动配套企业跟进,推动产业链条完善,促进相关产业迅速崛起。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迅速崛起,一大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重大项目落户四川。全省产业层次从低向高,呈现“一增一减”的好势头,实现了总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的优化发展。

结构调整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今年前三季度,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产业的快速崛起为四川省经济“稳增长”做贡献——一批电子信息企业和汽车企业相继投产达产,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0.4%,同比增长35.2%。其中,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0.5%,汽车制造业增长28.4%。

承接产业转移是扩大增量资产的最好办法,还能快速弥补产业链短缺环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充分开放合作,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四川正不断从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高粱红、蔬菜绿、油菜花黄

这里风景如画好挣钱

11月1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冬日的暖阳照在刚刚返青的蔬菜秧苗上,一片生机勃勃。

“原来这都是些低产田,水稻种下去,旱了不能灌,涝了没法排,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就收入千百元钱。通过结构调整,我们把一季变成了三季,一亩地的收成至少在五千元以上。”泸州市江阳区农业局局长詹亚西告诉记者,这一季蔬菜收了后,会种一季油菜,油菜收了还将再种一季红高粱,詹亚西说:“结构一调天地宽。”

在沿江的沙滩地上,成片的蔬菜大棚格外壮观。“今年我家的8亩蔬菜长势相当不错,收入七八万元没问题!”正在大棚里侍弄蔬菜的华阳街道白湾村村民孙怀荣笑着说。而过去,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滩地。

“正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江阳区抓住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命脉。”詹亚西说,近年来,江阳区按照产村相融的格局,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早春蔬菜、酿酒高粱、晚熟龙眼”优势特色产业,突出重点优势产业,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加科技投入等举措,大大提升了土地产出,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彩转身。目前,江阳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已初步形成沿江百里蔬菜产业带和沿江百里龙眼产业带 “两带”布局、江北、江南两个示范片产业基地两片推进、农业部露地蔬菜标准园、农业部热作龙眼标准园和江阳区蔬菜科技示范园 “三园”示范带动的基本格局。

“农村风景也能卖钱!”在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农民税显春喜上眉梢。他说,高粱红了是风景,油菜花黄了是风景,现在的农村越变越美,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同村的税显春投入5万多元搞起农家乐,“一到周末,客人一拨接一拨,硬是忙不过来!”

7.6万亩红高粱基地、23万亩绿色蔬菜基地、5万亩桂圆基地……如今的江阳区已经形成“春黄秋红冬绿”的如画风景,预计今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8000元。

以前我们村的村民都在山上草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后来搬迁到这里定居,县里引导我们结构调整,鼓励开展藏族风情旅游,仅去年10月旅游旺季,家里就收入了三四万元。今年,村民还自筹78万元,组建了旅游服务公司,将各家各户的“藏家乐”纳入公司统一管理和经营。如此一来,可以提升整村的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打响“草原第一村”的名号。

——松潘县川主寺镇牧场村村主任 朗尕雄培

这几年我明显感受到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很多招商引资项目都是瞄准高端产业或者产业高端,能源、金属、农副产品、建材、电子机械等五大工业板块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成为广元市加快发展的动力源。目前我们正在加班加点完成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泡沫铝订单,公司到2013年底,年生产能力可达180万平方米,销售额可达10亿元。

——元泰达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跃民

新闻推荐

成都加速进入4G时代

明年4月底前建成千个基站,覆盖主城区,市民届时可尝鲜移动4G4G应用带来——产业机会带动终端制造和软件等上下游行业成都机会助推网游、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发展财富机会终端招标,川企可在其中淘金...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