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成都获批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年来
2007年6月7日,成都获批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五年来,成都系统推进一系列改革方略,从“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到“四大基础工程”,成都经验已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蓝本。
深化改革,成都将坚持“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这个根本取向,着力打开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闸门”,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这,不仅考量着成都决策层的政治智慧,更考验着民生政府的勇气和信心。
自由流动的成都意义
□本报记者 王怀
一条马路的两侧,一边的土地能达到上百万元一亩,一边的不足30万元。差距,缘于两种土地的不同属性:城镇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差距,更缘于历史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制度沟壑。
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缩小城乡差距,国家改革前沿布局成都。
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对成都寄予更多期许,要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准确把握、深入实施省委新确立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成都必须有更多先行先试的带头实践。
行至关键处,成都在思量。
抓城乡制度统筹,着力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抓城乡产业统筹,大力培育都市现代农业;抓城乡建设统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城乡主体统筹,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型城镇居民——6月10日,在成都市举行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成都市委明确提出深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
深化改革,成都将坚持“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这个根本取向,着力打开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闸门”。
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这是国家战略的意志彰显。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2009年,在国务院批复的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已指明了成都改革的方向。刚闭幕不久的省第十次党代会上,也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改革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从全国、全省再到成都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正成为统筹城乡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所在。
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成都已有深化改革的思路、方法和基础。
无论是都江堰等地灾后重建过程中的联建模式、锦江区在全国首次公开竞价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还是金堂竹篙镇农民自主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建立产业园、郫县古城花牌村利用土地整理实现新型城镇化、彭州濛阳镇引进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和新村互动发展……成都初步形成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路径: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目标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目前,成都已完成农村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确实权、颁铁证;作为重要保障,成都市出台了“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迁徙自由”的户籍改革政策,明确农民进城将不以牺牲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权为代价;制定“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意见”,确立保障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力图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产权市场……
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成都要为全国全省再度探路。
资料显示,2011年,成都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全年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共计1400亩,流转总价4.5亿元。土地综合整治稳步实施,获批成为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试点工作城市,新启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60个,成交建设用地指标共计4450余亩、金额13.3亿元。
改革的推进,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但自由程度并不高。
深化改革,着力打开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闸门”,成都需要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同时,还要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纠纷调处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完善保障这一制度体系运转的“支撑体系”。
深化改革,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积累经验、摸索路子,成都需要“积极稳妥”地尝试和探索,不断完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相关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深化农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土地股份合作、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等实践。同时,破解如何在要素流转中农民的利益不被侵犯、土地使用权的期限如何确定、如何体现农地的金融功能等时代课题……这,正是成都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意义所在。
新闻推荐
2011年度全省县(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出炉,温江和新都分别列二、三位本报讯(记者刘宇男)6月19日,省环保厅公布2011年度全省县(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86个县(区)平均得分84.63...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