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陈述诗四川日报迎来创刊周年纪念作为党报老通讯员我也

四川日报 2012-08-09 18:08 大字

□陈述诗

《四川日报》迎来创刊60周年纪念,作为党报老通讯员,我也非常高兴。

回顾我40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成长过程,全靠川报的培养和关爱。从我自身体会来说,经历了三个变化:

一是发表的稿件越来越长。1964年6月21日,在《四川日报》第2版上,刊登了我采写的第一篇短讯,题目是《商店新事》,共420字。稿件见诸报端后,不少同志向我祝贺,也给自己留下了一段美好回忆,那年我25岁。后来我从供销社调到县委财贸部,采写新闻的机会就更多了。1975年2月17日,在《四川日报》第1版上刊登了我写的题为《领导干部要坚持战斗在第一线》的稿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之后通过党报的培训,加上报社编辑、记者的精心指导,我开始采写深度报道,从短讯到通讯,每年向党报送稿20篇以上。

二是从业余新闻工作者走向专业。由于川报的栽培,上报率提高,自己在彭县也小有名气,于是1980年我被调到县委宣传部任新闻报道组组长。比较特殊的是,1983年,我担任县委政研室副主任7年和1990年任体改委主任8年,我的新闻报道组组长这个职务一直保留不变。1990年我采写的《县委书记宣传政策 彭县同益渔场再扬风帆》,被《四川日报》评为年度好新闻一等奖。2002年我被成都市委、市政府授予“成都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如今我已73岁,仍担任彭州市关工委副主任,负责宣传工作,关爱下一代,余热写春秋。

三是从无名到知名。40多年来,通过《四川日报》的宣传报道,彭州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最突出的是她还见证了龙门山镇宝山村由穷到富的巨变。1970年8月,县上派我去采访宝山村贾正方,后来我在川报发表了《身残志坚创新业,宝山有位活愚公》。昔日的宝山村,真是“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的穷山村,如今的宝山村变成了“山清水又秀,村强民更富,村民住别墅,家家文明户”的全省小康示范村,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5670元。贾正方高兴地说,我们宝山村能在全国、全省有这样高的知名度,全靠党报宣传得好。

还有一件事,1994年4月,彭州蒜薹出现滥市,价格下跌到5分钱一斤。《四川日报》很快在4月21日第1版上,以《彭州采取紧急措施扩大蒜薹销售》为题,进行宣传报道,第二天价格就上升到两毛钱一斤。菜农纷纷反映说,蒜薹滥市,党报救市,招来买主,解了难事。同时,通过宣传,又扩大了彭州蔬菜知名度。如今彭州蔬菜不仅畅销全国,还大批出口外销。

40多年来,我能从一名业余通讯员成长为专职新闻工作者,是党报圆了我当家乡“土记者”的梦。对于我来说,所有的头衔都像流水一样,唯有“老新闻工作者”这个头衔伴我终身。

新闻推荐

大量农民返乡如何家门口就业吴梦琳本报记者张守帅往年

大量农民返乡如何家门口就业——□吴梦琳本报记者张守帅往年,彭州市敖平镇农民最担心的就是“秋收”: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庄稼收割总缺人手。8月29日,记者在该镇友谊村采访时却发现:今年秋收进展...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