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音附小致力于高质量发展
快乐的川音附小学生。
川音附小表演的音乐舞蹈剧——《圣洁可可西里》。
川音附小的课堂。
依托校地合作优势,打造艺术教育高品质学校——
党的十九大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川音附小”)借助高校资源,在抓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努力发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借助四川音乐学院的师资优势,服务学生,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9年初,川音附小新校址即将启用,作为成都城市音乐坊的重要组成部分,川音附小将在成都市“构建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校地共建高水平附属学校”理念的支撑下,继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加有效地服务学生,服务市民。□李子(图片由川音附小提供)
高校与地方共建 学生零距离对话音乐教授
二年级学生张小莉每个星期都要上两堂钢琴专业课,授课老师是川音钢琴系教授。对于很多人来说,钢琴系教授高昂的学费让人望尘莫及,而在川音附小,同学们随时可以零距离与大学音乐教授对话。这样的机会,得益于川音附小与川音建立的密切合作关系。
从2005年开始,川音钢琴、声乐、民乐、管乐团、箜篌等专业的老师,甚至教授都会走进川音附小的艺术课程课堂,为小学生们带来高质量音乐教学。
川音附小校长袁辉表示:“艺术教育不应该是贵族教育,而应是惠及大众的教育。作为音乐学院的附属小学,我们的学生就应该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真正的艺术应该走进千家万户,特别应该让学生从艺术中受到熏陶。
这是川音附小在艺术教育领域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因为双方校长对于人才培养的真知灼见。川音与川音附小的合作模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一方面,川音附小享受到了川音优质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川音附小为川音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基地,同时也为川音储备了艺术人才。
今年8月,成都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成都将依托高校资源,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环高校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
近年来,成都市通过名校集团发展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需要不断创新供给方法,拓展培育路径。因此,依托高校资源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环高校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势在必行。
在高校专家指导下,川音附小形成了具有自身发展特色与优势的艺术类课程和项目,对巩固办学成果、辐射区域影响、输出办学模式有较好的借鉴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川音附小频频登上国际舞台。2011年12月学校管乐团受邀到香港参加“第三届国际青少年管乐节”比赛,获得国内唯一金奖,2012年、2015年、2018年连续三届获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器乐组一等奖,2013年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器乐比赛荣获金奖,是西南地区唯一金奖获得者。学校管乐团已在国内拥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承担了四川省艺术教育项目示范学校的任务。
近年来,学校童声合唱团曾与廖昌永、王丽达、王红星等表演艺术家同台演出;参加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季”演出;合唱团连续4年作为成都市中小学生的代表团,受邀参加成都市对外交流、大型艺术主题展演、音乐会等。今年还受邀参加中欧交流协会主办的“捷克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四川成都青少年合唱团特邀交流演出”。
此外,学校管乐团、合唱团、箜篌乐团、舞蹈团等学生艺术团近几年承担的对外国际交流任务,均圆满完成,获得高度赞誉。
川音与川音附小的合作模式行之有效,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撑。据了解,双方接下来还将在更广泛的层面深入合作,惠及周边学校和学生。
不仅为了提高技巧 更培养有艺术情感的人
“领会作品,从而领会人生。”这是川音附小的教育思想。感情,是川音附小艺术教育的灵魂。
已在川音附小工作了15年的袁辉校长,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学校的学生,为什么能那么持续地喜欢弹钢琴、演奏乐器?袁辉坦言:艺术需要凝聚情感,而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掌握一门技能。
其实,之前很长一段时间,袁辉也接到过川音老师们的“投诉”,“小学生太不好教了,花了好长时间都弹得不理想。”还有一位老师说:“我已心潮澎湃,孩子们怎么就理解不到,演奏不出效果来呢?”
袁辉跟老师们促膝长谈:“说到专业,我可能不太懂。我知道你们讲的都是正确的,但或许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激发孩子对艺术的激情”。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扼杀了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那再优秀的大师也无济于事。能不能在教学中多融入情感的元素,比如给学生讲讲贝多芬的人生经历,讲讲莫扎特的童年故事,讲讲优秀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和背景,或许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去理解作品。
深入沟通交流后,老师们与小学生之间越来越默契,在川音附小,练琴、演奏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负担,甚至变成了一种享受。
有一年中秋节,袁辉给学校管乐团的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家人进行一场中秋家庭音乐会,目的是为了给中秋家宴增添一份独特的色彩。
有一名女孩子,准备在家庭音乐会上用单簧管演奏《明月几时有》。她悄悄地用零花钱去租了一套汉服,妈妈说:“不用那么麻烦了”,她说只有穿上汉服演奏这首曲目,才能表现出这首作品的意境,才更适合中秋家宴的气氛。
“这就是对艺术的理解,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当听了这个故事之后,袁辉非常感动,他说通过艺术作品让孩子对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只有愿意去研究领会作品内涵的学生,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动力。
川音附小打造了一部校园音乐舞蹈剧——《圣洁可可西里》,其主题是保护藏羚羊。最初孩子们戴着藏羚羊的头饰,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动作。临到比赛之前,袁辉到排练现场给孩子们鼓劲加油,娓娓讲述了关于藏羚羊的故事——这是我国一级保护物种。很多人为了保护藏羚羊,与盗猎分子斗争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孩子们听得热泪盈眶。袁辉要孩子们带着情感去表演,在表演中感动自己……最终如愿取得了好的成绩。
正是因为川音附小遵循“给每一位学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理念,因此取得了今天这份令人瞩目的成绩。
艺术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打造艺术类高品质学校
为了提升川音附小艺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不定期地组织老师参加川音的培训。说川音附小的艺术老师很抢手,毫不夸张。很多老师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只会弹弹钢琴唱唱歌,不会乐器演奏、不会舞蹈编排、不会合唱训练……但是经过几年时间的磨练,他们都能够在器乐指挥、音乐剧编排、童声合唱等领域独当一面。在很多区域的重大活动中,川音附小的艺术老师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艺术,不仅点燃了老师们的激情,更是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与热爱。
有观点认为,学科课程和艺术学习是存在冲突的,但在川音附小,学科课程和艺术学习却是相得益彰。语文老师成为课本剧的主编,而艺术老师作为艺术总监,将一些带有情感的课文编排成剧,让学生在排练中去体会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如果让学生参与到剧目的表演中,他会带着情感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非常推崇这种教学方式。
在川音附小,学生每年有四次机会登上川音盛大的音乐厅表演。专业的舞台、专业的音响、专业的师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收获明星般的体会。曾经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如果孩子一辈子有一次登台亮相的机会,这一次登台会让他铭记在心。”
的确,从川音附小走出来的学生,他们面对镜头落落大方,甚至在国际大型比赛中也丝毫没有怯场,镇定的背后源于自信,而自信来自于川音附小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
2019年年初,对川音附小来说是一个新的征途。随着成都城市音乐坊揭开神秘面纱,川音附小也将整体搬迁至音乐坊内。川音附小新校址与音乐坊是整体规划设计的,格调相互映衬。古典的“武侯红”给学校增添了庄重和典雅的色彩。
今后,川音附小将承担部分在城市音乐坊举行的音乐会,此外还将作为城市音乐坊对外展现的窗口,向国内外人士展现成都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水平和成果。
川音附小将推动集团化发展,将学校打造成为以教学为中心,集演出、创作、科研为一体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国际化艺术特色学校,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音乐基础教育学校。
新闻推荐
记者日前获悉,成都市文翁实验中学德育案例——《引领学区共建“四维一体”教育新生态》成功入选教育部《2018年全国中小学...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