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焊工叶友兴 跟自己较劲 练出过硬本领

四川农村日报 2017-02-21 11:31 大字

叶友兴近影。

□本报记者 任云 文/图

“嗞——嗞——”2月18日,周六,四川川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叶友兴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电焊面罩,右手拿着电焊枪,全神贯注地对一个锅炉汽包接缝进行焊接。

四川省优秀农民工叶友兴在川锅厂里焊接工作一线已经干了13年。十多年来,叶友兴不断追求勤学苦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工人才。

拿奖多多厂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叶友兴是厂里电焊组长,他的焊接技术是公认的又快又好。公司主要生产用于火力发电的锅炉设备,50条焊缝的产品在叶友兴手里,两天就能完工,新手则需要一个星期左右。厂里焊接工序的合格率平均水平在80%,叶友兴经手的产品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为公司节约了成本。

一次公司接了一个急单,生产锅炉的动力输出装置——汽包。一个汽包,从设计、生产、焊接完成,整个过程通常需要120天时间,而按照对方要求,需要在60天内完成,留给焊接的时间不多,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叶友兴带领组员,加班加点,24小时全线开工,在规定的工期内保质保量完成了产品生产,最终产品如期交货。

由于技术精湛,年仅32岁的叶友兴已经获得焊工高级技师职业等级认证,也是厂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叶友兴还多次获得国内省内大赛奖项,2010年获得第一届青年焊工大赛银奖;2011年获得“攀钢杯”焊工大赛优秀奖;2014年获得成都机械冶金交通系统焊工大赛第一名;2014年9月荣获成都百万职工焊工决赛第三名,同年10月被评为成都市技能标兵……

努力进取成功之路没有捷径

“哪有什么捷径,练得多而已。”叶友兴说,自己不是天赋异禀,只是一直很努力。

叶友兴出身农村,初中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继续上学,而是进入了家乡金堂县的技校接受了三年的焊工培训。为了多学点技术,中午午觉时间,他都在练习室内,拿废铁做练习。

初入学校,叶友兴就遇到了难题:手抖。焊接需要手要稳才能焊接精准,焊缝光滑。为了保持手臂稳定不摇晃,叶友兴加强手臂锻炼,还在手上绑着砖头或者提着水壶做平举,一天下来,手臂又酸又麻,笔都拿不稳。经过两年长期艰苦的训练,叶友兴克服了手抖的问题。靠着这股拼劲,叶友兴在校学习期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叶友兴被川锅厂录取,正式成为一名焊工。

进厂以后,叶友兴又遇到了难题,厂里的产品和学校里练习的试样结构区别很大,需要重新学习,刚开始不但进度跟不上,自己焊接的产品还经常被返工,这让叶友兴感到十分沮丧,心想不如放弃算了。可想到学技术时的辛苦,叶友兴咬牙坚持了下来。“不信自己搞不懂,”叶友兴还较上了劲。找师傅问,自己摸索,不断地练习,在一次次实践中,叶友兴熟练掌握了各种焊接技巧。

工作的十几年中,叶友兴还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打磨锤炼自己的技术。他觉得,“干这行就不能怕吃苦,得拿出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的精神才行。”

后记

从工人到工匠他们真牛

四川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省,2400多万农民工中,技工所占比例不高,多数农民工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低技能工人。如何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巧手工匠?两位优秀农民工的故事,也许能够给人启迪。

“学技术要肯吃苦”是两位优秀技工的共同的成功秘诀。从农村里走出来,经过数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工作实践,从一线的普通工人到技术骨干,从“新手”到“能手”,从普通的农民工到全省优秀农民工,靠的正是他们踏实苦干、勤奋拼搏的精神。

而好琢磨、肯钻研,精益求精,不断地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技术水平,甚至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飞跃,也完成了他们从工人到工匠的精彩蝶变。

新闻推荐

各地方言:我称父亲叫“大保”

□向晓吾22岁之前,我的称呼里没有“爸爸”和“妈妈”,称父亲叫“大保”,称母亲叫“幺娘”。其后成了家才用“爸爸”“妈妈”这个词语,但那是称呼岳父、岳母的。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大约读初...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