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闫列安: “我的生活还不错” □本报记者 李道全 摄影报道
[摘要]□本报记者 李道全 摄影报道
市民在果园体验采摘乐趣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群山环抱中,一片片茂盛的果园以及低垂的果实,把这个寻常的秋天妆点得不一般的寻常……“种植水果,我们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11月3日,记者来到达川区赵家镇的达州市园艺场,谈及果树的栽种,闫列安兴致勃勃地介绍起种植历史。
闫列安是一位老果农,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一直以栽种柑橘为生。“1998年前,达州市的柑橘果苗基本上都在这儿培植。”说起园艺场的辉煌历史,闫列安不无感慨,“相邻桂花村的果苗都是在这儿培养的。”闫列安一边走一边介绍,“改制后,原园艺场的工人有的承包了更多土地种植果树,有的到城里赚钱去了。”他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分得了7亩地的果树,另外还“捡”了3亩别人抛荒的土地进行栽种。
广柑、无核桔基本上成了那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因为没有新品种,园艺场的发展陷入了困局。”闫列安指了指两幢原来的建筑,“这里红火时,园艺师10多人,果苗供不应求。”记者环顾四周,再看看已经破败的老式楼房,仍能感受到曾经的辉煌。
2003年,历经改制后的园艺场重获新生。除了原有的无核桔外,村民们又想方设法从外地引进了沙糖桔、纽荷尔脐橙。新品种的引进顿时将园艺场的种植搞活了,周边村民竞相种植。“邻近的桂花村在这之前虽也有种植柑橘的历史,但真正火起来还是引进这些品种后。”
一个好的品种活络一方经济,这话在园艺场一点不假。闫列安说,到了最近几年,园艺场再次引进新品种——爱媛38号后,因其糖分充足、水份多、口感好且无核,大受市场欢迎。“如今,无论是园艺场还是桂花村,大多以种植爱媛和纽荷尔脐橙为主。”他说。
而相邻的桂花村更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村子打造成了万亩果园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受到了中央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达州市首届乡村旅游节就在桂花村举办,迎来宾客5万多人,并成功召开全省“农建”现场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同步刊播桂花村当年“三村建设”新面貌。
不过,爱媛的种植并非易事,因其甜份重,全靠嫁接,树易枯死。在闫列安的10亩地中,仅保留数十棵老树。他说,爱媛虽然市价高至每斤六七元,但年产仅有千余斤。为了弥补亩产的损失,闫列安又大力发展了纽荷尔脐橙。“这种脐橙果大圆实,产量高不说,市价也好,是不少村民喜爱的品种。”
闫列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中除了千余斤爱媛近6000元的收入外,纽荷尔脐橙市场价高时每斤四五元,价低时近2元,总计算下来纯收入3万元。当然,这一切都缘于园艺场的改制,“大家的积极性高了,种植的选择性也多了。”另一方面,改制后的园艺场仍然受到市、区两级领导及各部门的关心支持。
“政府这么关心照顾,我们还能说什么呢?”今年60余岁的闫列安感慨,“像我这把年纪,如果外出打工谁还要啊?而留在园艺场种果树,既能照顾家里,收入又不错,我知足了。”
新闻推荐
昨日,记者从金堂县文明办获悉,金堂县日前推出家风故事作品集《悠悠家风铸乡魂》,书中有“先贤遗训”“孝贤楷模”“乡魂流芳”“诗话心语”“乡音乡韵”“家教典故”六个版块,用篇文章展现了金堂县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