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定居房里暖如春
□本报记者 松涛
入冬后的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气温越来越低。11月13日,记者走进牧民泽尔登一家的定居新房,顿觉温暖如春。
“我们白天用取暖器保暖,晚上睡电热毯,一点都不觉得冷。”泽尔登家通电、通水、通路,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距他家不远处,就是村民活动中心、村卫生室、学校和垃圾收集点。
说起过去的生活,泽尔登说,帐篷透风漏雨,喝水要到河边挑,老人看病、小孩上学要骑马走很远的路程,“真是苦”。
得益于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泽尔登一家和其他村民一起,平生第一次住进了砖瓦房。“建房的钱主要来自国家补助、牧民自筹和国家贴息贷款,自筹比例仅占1/3。”泽尔登告诉记者,在政府扶持下,全家投入10余万元建起了漂亮的两层小楼。
定居让许多老年牧民从放牧中解脱出来。泽尔登的父亲索巴就把牧场和牛羊交给儿子、儿媳打理,自己和孙女住在定居点。
有的牧民用定居房开起了牧家乐、办起了家庭旅馆,有的编织旅游纪念品赚钱,收入渠道越来越多,泽尔登也打算卖掉一些牛羊,做点旅游接待方面的生意。
现代生活进彝家
□本报记者 何勤华
彝族新年将至,11月13日,普格县五道箐乡沙合莫村村民阿堵尔歪一家忙着筹备过年食物。“不要看我们村子小,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呢。”村支书吉支尔日告诉记者,沙合莫村已经被列入凉山州首批乡村旅游彝家乐示范点。
通过这几年的“三房”改造、彝家新寨建设和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坐落在螺髻山脚下的沙合莫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子漂亮了,路修好了,村里的乡村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村民接待游客之余,还把自家的农产品摆到公路边出售。2011年,沙合莫村实现旅游总收入110万元,人均增收900元。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金阳县德溪乡德姑村郑昌云一家。
2011年,德姑村德姑组101户村民实施彝家新寨建设,2012年4月全部完工。如今,包括郑昌云在内的村民们住进了宽敞、美丽的“别墅”。
郑昌云领着记者参观他家的“别墅”。“这间是太阳能浴室,这小间是沼气浴室。”最让郑昌云得意的,是他家里有两间 “环保沐浴室”。用他的话说,“这就是现代化的生活”。
毗河供水工程“解渴”旱区
□本报记者 刘宏顺
11月13日,安岳县岳阳镇梓桐村500亩柠檬正在紧张抢收,村民戴自华是 “抢收队”的一员。
戴自华家有4亩田,已全部种成柠檬。“最担心天旱,天一干,柠檬叶就卷筒筒,影响坐果。”两年前,一场伏旱下来,戴自华家的几亩柠檬园连4000元都没拿到。
安岳地处沱江和涪江分水岭,如同鱼的脊背,留不住水。而资阳全市水资源年人均拥有量仅为全国的19%,近55年全境发生干旱频率达78%。
“就盼望毗河水能早日引过来。”戴自华说。
今年5月12日,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毗河供水工程涉及成都市金堂县,资阳市雁江区、简阳市、安岳县、乐至县,遂宁市安居区、大英县等3市7县(市、区),工程以农田灌溉、城乡供水为主,兼有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毗河供水工程竣工后,安岳有望“解渴”: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的干渠将到达安岳县朝阳水库,届时全县将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2万亩。
让戴自华兴奋的是,目前全村有耕地2000亩,因为水源的关系,适合柠檬种植的只有500亩,毗河供水工程竣工后,柠檬的种植面积至少能扩大到1000亩,“到时候收入至少还要翻一倍。”
“‘9+3’圆了我的教师梦”
□马宁 本报记者 松涛
11月13日,红原县安曲乡小学操场上,漂亮的伊措带着一群学前班的 “小不点”玩游戏。
作为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首届毕业生,伊措今年7月到安曲乡小学任教。“伊措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她教孩子们学习藏文,还用流利的普通话教孩子们学习童谣和儿歌,计算机、唱歌、跳舞、学前教育也很拿手。”校长甲花甲说。
伊措是红原县壤口乡壤口村人。2009年初中毕业时,因家里无力支持她继续学习,伊措只得回家放牧。正当她苦闷之时,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了。2009年10月,伊措进入达州市大竹县职业中学,在学前教育专业学习。
“‘9+3’圆了我的教师梦。”如今,伊措每月能领到3000多元工资,其中1500元寄给父母,供妹妹上学,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伊措的父亲阿东高兴地说:“女儿上‘9+3’学校后,原来腼腆的她变得开朗大方。除教书育人外,暑假期间她还给来村里的游客当导游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颜婧)金堂县工业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1月9日,该县举行工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现场共签约包括德国西门子机械传动装备成都基地、北京立新华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水处理装备制造基地、江苏...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