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带上纸笔相机岁的舒毕生向金堂县广兴镇出发几天前

四川日报 2012-04-13 19:03 大字

带上纸笔、相机,4月7日,70岁的舒毕生向金堂县广兴镇出发。几天前,他听当地人说发现了一个蛮子洞,想做个考察,看看这个崖墓中有什么秘密。

舒毕生曾是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的高级教师,是一名执着于田野调查的民间人士。退休10多年来,他一直行走于野外田边,采集散落于民间的历史碎片。他说,“我只是在史海边捡拾‘稻穗\’的拾穗者。”

□本报记者 陈四四

初入门

不知“客家”是什么

记者面前放着一本日前结集成册的《拾穗集》,介绍舒毕生为“四川省移民与客家研究中心理事”。“刚开始搞田野调查,连‘客家\’是什么都不知道。”舒毕生笑着说。

未退休前,舒毕生在小学教数学和地理,可他历来关注文物和古建筑,喜欢搜集这方面的资料。1994年,因患风湿性心脏病,他提前病退。租住在隔壁的邻居叫黄治军,是从金堂县广兴镇到成都打工的,平时爱和舒毕生摆龙门阵,讲家乡的民间旧事。舒毕生听着很感兴趣,开始关注广兴镇。

两年后,恰好黄治军的弟弟结婚,他邀请舒毕生一起去看看。这次去,舒毕生仔细地考察了广兴镇的各个会馆,听了好多有关移民的故事。回到成都,舒毕生买了一本孙晓芬研究移民文化的书,琢磨起客家移民问题。然后,他又到省社科院请教了专门研究客家移民的研究员陈世松,从此一头扎进移民文化研究的“田野”。

舒毕生的调查方法有些特别。他爱琢磨一些历史问题,每次搞田野调查都带有明确目的,调查乡村老农,查阅家谱资料,力图发现一些新的历史事实。

比如,对于移民路线,大多数专家认为移民多是坐船入川,可舒毕生认为不是这样的。他曾一个人坐船到长江三峡考察,航船每到一地停靠,别人下船游玩,他却在岸边和卖东西的农民交谈,了解到过去出川船只多、物资多,入川船只少、物资少。回家后,他又查了《四川航运史》确定了这个事实。

觅史迹

与农民交朋友

去年,舒毕生一直在名山县做田野调查,因为他了解到,湖北麻城孝感乡籍的人占到该县人口的80%。从邛崃熊营村出发,沿沟包着名山县跑一圈,散落着寇家营、郑营、赵营等“某姓营”。这个“某姓营”就是他的考察重点。

“村民们很好客,很愿意讲自己的历史。”舒毕生说,他到名山县刘营村调查是冬天,山里特别冷。刚问到一户人家,“想了解你们刘家的老事”,就被主人热情地邀请到屋里烤火。然后,主人把家族中的老人叫来,摆上酒菜,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刚刚还不认识的人,最后都成了朋友。”舒毕生一次到邛崃简营村考察时,临走村里人硬是送了好些枣子。

这些年来,舒毕生不知道实地走访了多少人,常常联系、留有电话的也有上百人。其中,不光是各地的村民,也有地方志、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甚至,他还养成一个习惯,逢人摆谈不久,就喜欢询问有关对方家族来历的问题。“而这个话题,往往一下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10多年的田野调查,舒毕生考察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早已从客家移民延伸到各地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等。连省社科院的研究生,也喜欢跟着他出去做田野调查,搜集民间留存的东西。他已经撰写发表上百篇研究文章,前年,舒毕生开了博客、上了QQ,最近又开通了微博,把自己的研究文章放到网上。

舒毕生告诉记者,每次出门考察,衣袋里都装着速效救心丸等药品。老伴总担心,他一个人到山野间,“我总是对她说,万一我没回来,就让我永埋在山间吧。”

新闻推荐

记者颜婧金堂县召开传达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

本报讯(记者颜婧)5月21日,金堂县召开传达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大会,会议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准确把握今后一个时期四川跨越发展的...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