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灌区: 景点连一线 旅游成一片

成都日报 2020-08-16 02:09 大字

紧接01版 它是生生不息的,是越用越精彩的,是会产生很高效益的。因此,循着联盟的发展,它必将推动整个‘大灌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诚如彭邦本所说,都江堰是“大灌区”的精华,而它的核心又集中体现在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当中。

不久前召开的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动员会暨“西控”工作推进会强调,要统筹编制“绿道蓝网”总体规划和全域旅游规划,全面启动大地景观再造工程、都江堰精华灌区生态建设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壮美秀丽景色,形成“绿道蓝网、水城相融、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格局。作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乡村表达主阵地,以及都江堰市全域旅游的主延伸区,精华灌区在探索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春风拾里小镇、七里诗乡林盘、川西音乐林盘……在当下很多景点都趋于相同、失去个性的情况下,这些既有本地特色又结合现代人需求的景点,自然脱颖而出,被八方游客列入“打卡地”目录。“尽管这里叫作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但我们的‘康养’并非传统意义的养老,而是以不同的文旅形态和文旅元素,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身心的旅行。”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副主任向征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该功能区成立以来,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科学路径,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洽谈合作,签约、引进符合主导产业项目16个,开工建设国家农业公园等11个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目前,独具特色的农、商、文、旅、体、养高度融合发展的绿色生态价值体系正逐步形成。

采访本上的思索

做强绿色引擎

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文旅角度讲,它也是成都落实省委‘一干多支’的一大抓手。”彭邦本说,都江堰蕴含的生态价值对成都“西控”区域、“大灌区”其他城市,都是可持续的、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但事实上,都江堰只是“大灌区”里,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四川的“大灌区”范围内已经拥有世界遗产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13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个。

东风堰,便是与都江堰齐名的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过程中,同样抓住了这次的机遇。它总干渠长12公里,灌溉7.67万亩农田,1000多年来,它为农业耕作源源不断地贡献水源,造就了一方鱼米之乡。“‘大灌区’联盟,赋予东风堰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使命。”东风堰管理处处长文智勇谈道,下一步将按照乡村振兴规划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系统、扎实开展特色水情教育,打造水文化文旅产业,在传承中创新,使灌溉工程遗产传承得以永恒。

记者了解到,根据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大灌区文旅品牌建设方案》,到2022年,“大灌区”“水润天府、诗画田园”的品牌形象将基本树立,新增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1个,省级文旅特色小镇5个,水利文化与天府农耕文明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弘扬,初步建成农耕文明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大灌区”文旅发展联盟已经梳理出176个重点推进的文旅项目。

此番联盟的成立,将是实现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战略路径,必将进一步助力四川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联盟的成立和一系列有力举措,也将为“大灌区”范围乃至全省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蒲娇 本报记者 缪梦羽 图片由都江堰提供

新闻推荐

惯看秋月春风

惯看秋月春风——评《﹃成渝双城诗歌大展﹄第1辑》开栏语巴与蜀,成和渝,中国城市版图上的双子星;山水相依的成都和重庆,诗歌...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