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山里的大熊猫“铲屎官”:繁衍延续 一坨屎给你答案
“今日进山,闭关四天。通信将断,有事留言。”4月26日中午12点13分,宋心强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后,杳无音讯。这样的“失联”,于宋心强和身边人而言,再平常不过。
失联的那些天,宋心强都在干啥呢?“说好听点,我们的工作是摸清大熊猫在保护区的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动态及其遗传信息;了解保护区大熊猫同域动物的种类、多度及分布;摸清保护区竹子种类及分布状况;了解保护区受威胁情况,并消除威胁……”
宋心强一口气说了一大堆专业术语,然后缓了缓,腼腆一笑:“说难听点,我们就是为了“一坨屎,几张纸”。”
屎,是指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粪便;纸,是指野外所填写的各类表格。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相岭保护区)从事野保科研监测工作的负责人宋心强和他的队员们,年复一年,在野外寻找大熊猫粪便,记录各种考察数据。
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大熊猫“铲屎官”。
负重前行 风雨兼程
1 想当“铲屎官”? 随时准备累瘫
“铲屎官”宋心强和他的团队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最小的1997年出生,还有女性。这些年轻人除了对大熊猫和野保事业的热爱,还有个共同点就是身体好——这是要成为“铲屎官”的敲门砖。
这次,宋心强和他的队员及向导38人一起进山,来到大石坝,一个风景不错、人迹罕至的地方。刚一落脚,一位向导就因身体不适留守了,“可能行李太重吧。”宋心强说,车子是开不进营地的,因为道路中断了,所以必须步行将所有物资背到营地。在他展示的照片上,每个人都负重几十公斤,除了衣物、帐篷、药品、红外相机等各种设备,还有肉、米、面和锅碗瓢盆……1988年出生的宋心强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感觉还有点弱不禁风,进山时,他往往前胸挂一个胀鼓鼓的包,后背一个沉甸甸的包,包下还挂着一包,独自一人走几十公里路,是常事。
带路的当地向导,说倒就倒了。可见“铲屎”这条路并不好走。“要想很好地完成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工作,最应具备的就是身体素质,还有野外适应能力。”宋心强说,2018年,大相岭保护区组建监测队,第一项考核就是体能,“三四十公里的山地长跑,60多人报名参加,通过第一轮考核的12人,接受了为期三天的野外考察,最后通过体能考核、野外测试,再加上笔试成绩,仅有6名过关。”李平,队员之一,“熊猫专家”胡锦矗的学生。这个1995年生的大男孩,2018年加入“铲屎官”队伍,第一次上山就走到筋疲力尽,还撞破了头。
刘景怡狂拍大熊猫便便
队里还有一个95后的女“铲屎官”刘景怡。2018年,大学刚刚毕业,刘景怡在专业课老师的推荐下,通过考试,加入了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监测队。很多朋友都无法理解她一个女娃娃跑去深山老林工作,刘景怡却很坚持。“在我选择这个行业的时候,就做好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刘景怡的运气不错,第一次上山“铲屎”就有收获。“那是我刚上班不久,强哥(宋心强)带我出野外,下着雨,一路上全是带刺的灌木丛,我们在里面钻来钻去,被雨水淋透了,衣服也划破了。走到我们保护区一个叫仙女池的地方,刚一上坡,我就看见了大熊猫的脚印、粪便,还有它们吃过的竹茎残渣,简直是欣喜若狂!”刘景怡拿出手机一个劲儿地对着大熊猫粪便拍摄,“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对着一堆屎那么兴奋。”刘景怡说起还有点不好意思。
大熊猫粪便收集的范围很广,宋心强和队员们负责的大相岭保护区,涉及全域就有29000公顷,还有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等范围,他们天不亮出发,夜深了才返回营地。
“回不回,其实还不好说。”因为只有找到了大熊猫粪便才算完成任务,如果运气好,找到了就能回,如果没找到,就得在外露宿,第二天继续找,找不到继续找……周而复始,所以,对宋心强和队员们来说,捡到一坨新鲜的大熊猫粪便,不亚于考古专家的重大发现。
李平回忆,他刚来那大半年,一坨大熊猫粪便都没碰到过,“我一度怀疑大相岭根本就没有大熊猫……”后来不断摸索,不断探寻,终于有了经验,“大熊猫不会在很密的竹林里活动,那种比较开阔的山脊,就可能有它们的踪迹。”李平用很老练的口气说。
“铲屎”结束 出山合影
2 “爱屎如命” 与“滚滚”斗智斗勇
大熊猫看上去呆萌,其实机警无比,而且动作敏捷,一有风吹草动,跑得比啥都快。要想捡它的屎,也是场斗智斗勇的持久战。
队员们常常自我打趣:“人家是花光所有运气只为遇见你,我是花光所有运气只为找坨屎。”大熊猫粪便收集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它依托于保护区大熊猫重点区域种群动态监测、红外相机监测和保护区的日常巡护等任务,往往是几个任务同时进行。所以,为大熊猫“铲屎”,那可不是说铲就铲,这项工作开始之前,宋心强所在的大相岭保护区经过了三年较为系统的监测,逐步摸清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及活动规律,这才开始动身“铲屎”,而最终能不能找到大熊猫粪便,除了丰富的野外经验、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有相当好的运气。
“春季大熊猫发情期间,三月笋、八月笋发笋季节,都比较容易发现粪便。”宋心强介绍,大熊猫的粪便呈纺锤形,不过吃竹笋的时候,粪便又会变成圆圆的一坨,“无论大小和形状,都有些像“烤红薯”。”单凭颜色,宋心强他们就能判断出,这只大熊猫今天都吃了些啥,“便便是绿色的,它们今天吃的是竹叶,便便是黄绿黄绿的话,它们一定是吃了竹茎。”发现大熊猫粪便,并非捡起来装袋了事,“采集前,首先要根据大熊猫粪便表层黏液、粪便颜色、是否完整、有无光泽等情况,综合判断粪便的新鲜程度是3天内、15天内还是大于15天。然后用卡尺测量其长度和直径,采集15天内的大熊猫新鲜粪便时,必须佩戴一次性无菌PE手套,放入全新的样品袋中,并贴上标签。”宋心强强调,绝对禁止用手接触粪便,而且捡一坨屎,就得换一副手套和一个样品袋,“轮不到我们嫌弃粪便,这是防止我们的手把粪便污染了,听起来不可思议吧?”
在宋心强发来的照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队员们捧着一坨粪便,喜笑颜开,还有的拎起一口袋粪便,靠近头脸,如获至宝的兴奋。拿这么近,不怕臭啊?宋心强连连摇头,说:“不臭哦!隐隐还有竹子的清香!”据了解,大熊猫以竹子这样富含粗纤维的植物为主食,只有20%能被它们吸收,有80%都被排出了体外,就是竹纤维。“所以就有一些造纸企业,提炼出大熊猫粪便中的竹纤维,制作成纸巾,再利用。”宋心强说的这种大熊猫便便纸,早在2017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就与四川一家造纸厂合作,提供都江堰、卧龙、碧峰峡三大基地的大熊猫食物残渣、粪便,通过洗选、蒸煮、高温消毒等环节提炼出植物纤维,来生产熊猫纸。记者在某购物平台上搜索到这个品牌的熊猫纸,3盒售价54.9元,买家评价都说好,“有淡淡的竹香。”
大熊猫便便
3 大熊猫繁衍延续 一坨屎给你答案
千辛万苦地在深山老林里找到的大熊猫粪便便,意义非凡,在于摸清大熊猫在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及种群结构,保护大熊猫更好地繁衍、生存。
跟着便便走,可以摸清大熊猫种群数量。“我们要排查那些致危因素,要改造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就先要了解大熊猫的野外分布及种群状况。但是,其独特的习性给野外监测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难发现它们的个体,无法开展研究。”宋心强介绍,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究人员才掌握到一种名为“距离——咬节法”的方法。“所谓“咬节”,就是大熊猫进食的时候,咬断竹茎,经过消化道排出后,几乎仍然能保持竹茎原来的长度和形状。不同的咬节,是属于不同的大熊猫的个体特征,同时配合距离检测,粪便出现的距离,就可以推测粪便是不是属于同一个体,由此来确定这个区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同时,大熊猫幼崽还咬不动竹茎,吃的都是竹叶,所以,也能通过观察粪便里是否存在咬节来判断大熊猫是否在繁衍延续。
大丰收!跟大熊猫粪便合个影
通过粪便分析大熊猫的DNA信息,可以了解大熊猫的性别、年龄、亲缘关系等更丰富的内容。宋心强提到了非损伤性DNA取样(分子生物学方法),这个结果更可靠,准确度更高,但同时为大熊猫“铲屎官”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必须采集高质量的大熊猫新鲜粪便。而这个新鲜的概念,就是宋心强之前所提到的“3天内”的粪便。“因为只有3天内的粪便,表面才会有一层黏膜,将这样的粪便装进瓶子,用无水乙醇浸泡,黏膜里的大熊猫肠道细胞就能被分解出来,这样就可以提取DNA。”宋心强介绍,不过“铲屎”数载,这“3天内”的新鲜粪便,宋心强和队员们发现了不到三次,而且每一次的质量都不高。这成了宋心强和队员们的遗憾,也是他们继续“铲屎”的动力。
掌握便便情况,还可以对大熊猫提供科学的保护措施,及时消除一些威胁情况或者改善一些生存条件,帮助它们安全地繁衍。大熊猫之所以成为国宝,是因为它们稀有,而稀有,则源于大熊猫繁育有三难,发情配种难,受孕难,幼崽存活难。而通过大熊猫的粪便,就可以测出它们发情期的雌激素和孕期的孕激素水平,准确地把握交配时间;如果粪便中所反映出来的是大熊猫已经成功交配,那么里面的孕激素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推测出大熊猫的预产期或者排除大熊猫的假孕现象。
大熊猫 图片由宋心强提供
4 远亲不如近邻 “邻居”的粪便也很重要
除了大熊猫粪便,“铲屎官”们还会顺道“铲”一下其他伴生动物的粪便,比如毛冠鹿、鬣羚、林麝、豹猫、花面狸、小熊猫……通过粪便的收集,确定这个区域有哪些动物,有利于更准确地鉴定物种。
对于伴生动物粪便与大熊猫粪便的共存,李平的解释很有趣,“研究表明,这大熊猫除了交配,它就喜欢独处。但实际上它也有颗想“扎堆”的心呐!”李平说,通过伴生动物粪便,能够判断大熊猫活动的区域有哪些伴生动物,有多少伴生动物。伴生动物越多,证明这里很适合大熊猫生活,生态平衡。“看得出来,大熊猫和这些邻居是和谐相处的,它们互不打扰,各自安好。”
在大相岭保护区里,架设了近3年的监测红外相机,镜头记录了很多大熊猫与伴生动物的活动影像。“小熊猫的各种卖萌,藏酋猴的自拍,四川羚牛的全家福,水鹿的淡定取食,白腹锦鸡、红腹角雉的求偶等,数不胜数。”宋心强透露,这一次进山“铲屎”,还发现了一个新的邻居——黑熊,就在宋心强打开相机前的半个小时,它刚刚淡定地走过。就在黑熊出没的这个位置,红外相机里还拍下了一只呆萌的“黑眼圈”,“终于拍到了!”
宋心强队伍本次调查自2020年3月16日开始,已经累计野外工作56天,记录大熊猫同域物种分布点91个、样线法调查到大熊猫同域分布动物14种,记录大熊猫活动痕迹26处,其中,粪便痕迹点13处。李平说,上半年的“铲屎”到此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但整个工作一年要进行两次,下半年会在9月到10月启动。“接下来,我们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将通过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以达到复壮大相岭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目的,同时,改造大熊猫的栖息地,控制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态环境的影响。”宋心强感慨,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这条路,任重道远。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肖姗姗
原标题:《最美林草故事丨四川有群大熊猫“铲屎官”》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视频截图@平安都江堰6月28日消息,2020年6月28日5时40分,四川江堰市公安局接群众报警,都江堰市聚源镇绕苑路与羊子路交叉路口...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