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版实现了从切薯片到切芯片的产业转型其中创新工业
(紧接01版)实现了从“切薯片”到“切芯片”的产业转型,其中创新工业园PCB产业园已成为西部最大的电路板制造基地,园区内威纳尔电子的镀钯铜线技术国际领先。
遂宁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正是四川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四川省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蓄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强劲势能,极大地提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动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四川积极鼓励创新驱动,狠抓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上抢占了先机。以消费和休闲而闻名的成都市,近年来提出了“产业立城”战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现代产业的支撑体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成都高新区,诺基亚、西门子等大批跨国公司纷至沓来,目前全球每年近一半的iPad在成都生产出货。
推进新型工业化,助推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也是重要抓手。目前,四川省工业在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集中度达到64%,比2002年提高20.9个百分点,培育出了22个百亿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四川生产总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两项指标增长均居全国前列。
转型蓄势,工业强省。千年来以“猪粮安天下”的农业大省四川,在新世纪展开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工业强省奋进之路。
“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城镇
在成都市近郊区郫县,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德源镇。过去,这里只是一个面积0.5平方公里、城镇居民3000余人的传统农业镇。然而,短短两年,小镇的面积扩大到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常住8万多人、流动人口超20万人。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产业项目。2010年7月,德源镇承接了富士康成都项目的生活配套区建设工程。新产业让这座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现代小城在这个盛产稻米的平原上展现出让人惊叹的魅力。
在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时,四川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城镇化,做到了时间上同步推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群众愿意住进去,而且住得满意。
耕种——曾经是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居民税泽其家的主要收入。但是,自从镇上建成了酒业工业园后,全家人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变成了产业工人,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不仅如此,税泽其的居住环境也大大改变,住进了曾经梦寐以求的洋房,“现在大家都说我们是‘住着别墅当工人\’。”
四川强烈地意识到,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定要避免以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和城乡脱节的 “片面城镇化”,也要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粗放城镇化”,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和鞭赶进城的“被动城镇化”。以人为本,坚持群众主体,才是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
“加强产城统筹,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进产城互动发展。将城市功能植入园区,推进城市社区、产业园区和生态保护区‘三区一体\’融合发展,打造城市产业综合体,这样的城镇化才能受到老百姓和企业的欢迎,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新型城镇化。”遂宁市委书记崔保华说。
“产城一体”带来的是宜业宜居。“山水天一色、山水城一体。”地处秦巴山区广元市,借助灾后重建之机,在建设中注重开发与保护有机统一、田园风光和城市有机对接,努力做到“水绕山转、山在水中、城拥山水。”同时,依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旅游、能源、物流、纺织等不同的支柱产业,在群山之中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城镇生活。
以人为本、城乡一体,产城在“互动”中共融而生。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过程中,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主旨。
城乡统筹,
破解“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
走进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花园新型社区,记者看到,一幢幢小别墅矗立于道路两旁,房屋前后的木栅栏里种着花草或蔬菜,潺潺流水蜿蜒而过。社区里,医院、通信服务站、超市、派出所、幼儿园一应俱全,公共服务配套与城市不相上下。
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四川省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起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在全省率先打开了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闸门”,通过“确实权、颁铁证”,逐步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走进成都市郫县唐昌镇战旗村的 “妈妈农庄”,成片的紫色花海在微风中起伏,富有异域风情的大风车点缀其中,白墙灰瓦的屋檐下是小桥流水…… “项目是谁开发的?”“政府投了多少钱?”“土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在我们脑中萌生。
郫县县委书记陈海元告诉记者,村里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利用整理节约出的208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向成都市小城投公司融资9800万元,同时引入社会资金,让这一切化为了现实。
村民姚从根指着小洋楼兴奋地告诉我们:“我家过去的宅基地有400多平方米,土地整理后按照人均35个平方米的标准,住进现在的260平方米的房子,不但没有出钱,还倒给我2万多元。现在家里冰箱、沙发、液晶大彩电什么都用上了。”
为了让农民放心,成都市先后进行了4次户籍制度改革,并于2010年出台《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将在2012年实现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城乡居民可自由迁徙。这份意见明确:农民可以带财产产权进城,进城上户口的同时,可保留承包地、宅基地等自有财产,不再“以土地换身份”。据统计,2006年至2011年底,成都各城镇共吸纳农民51.97万余人,真正实现了城市向农民敞开大门。
为了让农村公共服务 “有钱办事”和“民主议事”。成都市2012年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最低标准调至3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共下拨9.6亿元。此外,早在2008年,成都就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待遇一致;2011年底,成都实现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城乡全覆盖。
这些巨大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富裕的成都平原,在四川其他地区,各种类似的实践蓬勃开展。如攀枝花市着力从交通、电力、通讯、市政设施、环卫设施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从就业、社保、卫生、教育、文化、社会救助等方面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统筹城乡、共繁共荣,一幅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画卷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开。
民生优先,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查理乡草场上,54岁牧民三木旦家的崭新而亮堂的帐篷格外引人注意。走进帐篷,记者看到,里面摆放着钢架床,整洁的灶具上煮着香浓的酥油茶,便携式电视机正在播放藏语节目,帐篷外一角还摆放着卫星接收器。
“多亏了政府的帮助,我们才能在放牧过程中也享受到现代生活。”三木旦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以前远牧生活很辛苦,自制的牛毛毡房又黑又重又漏风,加上没有电,就如同和外界失去了联系。现在,政府免费发给我们的帐篷方便实用,还配备了折叠床、太阳能照明等9件必要的生活设施,生活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在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过程中,四川始终把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城乡所有老百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为了给老百姓创造宜居宜业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四川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让过去许多“脏乱差”的地方焕发新颜。在广安市,记者发现,市里所有乡镇都拥有一处休闲绿地、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一所标准化公厕、一座垃圾中转站、一座污水处理站,连农村垃圾都进行了减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打造宜居宜业的外部环境,改善基层公共服务水平,这些只是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一些 “浅层次”的做法。新时期,如何尊重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如何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成为推进此项工作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巴中市南江县槐树村,过去村里开展公益事业,主动参与的人很少。原来,过去“大小事情村两委说了算”的做法让老百姓不满意。如今,村里实施了“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推进“阳光村务”,所有村上重大事项都交由老百姓讨论,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村两委重新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村民李银民家阴沟不久前被洪水冲下的淤泥堵塞了,在村委组织下,不少村民都主动前来帮助。
在都江堰市鹤鸣村,村里成立了村(社区)议事会、监事会,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重建方式、重建选址、户型设计、工程监理、土地流转等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均通过议事会讨论通过。村支书刘文祥说:“老百姓的诉求各不相同,许多矛盾纠纷因此而产生。但有了议事会,群众自己在议事会上讨论决定,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民生优先、群众至上。通过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四川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正沿着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前行。
(新华社成都9月22日电)
新闻推荐
都江堰市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10月18日,都江堰市人社局机关党委书记苏艳走马上任近一个月,说起市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她一连用了好几个“没想到”。“没想到‘全程纪...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