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收获希望巴蜀大地一派生机盎然完成灾后重建四
金秋时节,收获希望。巴蜀大地一派生机盎然。完成灾后重建,四川不再“悲伤”;坚持民生优先,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回
首走过的“民生路”,一个个受益百姓的生活新意迭出。让我们聚焦镜头背后的故事,看过往的鲜活图景,听百姓讲述美好新生活——700多份档案,退休老人记载家庭生活点滴变化,半个世纪工资涨百倍;每月10元钱,低保老人作别过去,住进宽敞舒适的廉租房;一条云端上的高速公路,大学生畅享川西美景,感叹蜀道通了就是爽;免费再就业培训,下岗职工重新上岗,不用再靠卖麻辣烫养家;新农村和城市里一个样,村民摇身变老板,不必再背井离乡打工忙……
新
的5年,新的期盼!
让
我们心怀憧憬与希冀,带着新期盼上路,携起手来,去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
●廉租房住户蒋玉秀
住安稳过得踏实
[独白]
“住进廉租房,不怕房东赶,不怕没饭吃,现在住着特踏实。”
[故事]
11月1日上午10点,明媚阳光,透过窗户,照得蒋婆婆家通亮。在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皇经嘉苑小区的这处廉租房里,伴随着优美的喀秋莎旋律,蒋婆婆在客厅里翩翩起舞,老伴李爷爷坐在一旁助兴,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自从搬进这里,我又重新开始跳舞了。”蒋婆婆说。
64岁的蒋玉秀一直没有工作。女儿十几年前因车祸离世,留下襁褓中的孙子由老两口照顾。2008年,本是厨师的李爷爷突发脑血栓,右手右脚瘫痪,工作没了,还添了治病钱。老两口每月只有500多元的低保收入,生活拮据。
没钱买房,几年前,蒋婆婆一家一直在成都各地漂着。东虹路、三圣乡都有他们租房的身影。“最早住楼板房,厨房在过道口,房顶会漏水。后来找了个好点的,但是每月租金要300多元。那时总担心有上顿没下顿。”李爷爷边回忆边叹气。
2010年,蒋婆婆一家得知了保障房政策,便递交了租住廉租房的申请。2011年春节前,他们如愿搬进了锦江区皇经嘉苑小区。这个小区有200多户廉租房住户。
一进新居,可把老两口乐坏了:电梯楼、近60平方米的房子,客厅宽敞明亮,地板砖、白漆墙、装饰灯都是现成的。小区内环境优美,有健身器、跳舞坝、医务室。每月只需交10元租金,物管费、清洁费和光纤费全部减免。
“不怕房东赶,不怕没饭吃,现在住着特踏实。”如今的蒋婆婆每天都过得开心充实。她不仅重拾了跳舞的兴趣,还组建了小区志愿者服务队。“我们每天巡逻楼层,检查消防通道等是否被占用,协助物业人员调解纠纷。”蒋婆婆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住户反映的各种情况。
蒋婆婆告诉记者,这支20多人的小区志愿者服务队,有一半以上都是像她一样的廉租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我们也要回报社会。”
●退休老人朱仕奇
家庭档案折射“变”
[独白]
“53年来,工资涨了120倍;住房从参加工作时的6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69平方米,足足增长了28倍。”
[故事]
“来来来,看一下我家的第一张彩照。”10月26日,走进泸县退休老人朱仕奇的家,老人热情招呼记者,抱来一大摞档案。
家庭财产、家政大事、往来礼账……这一切,在朱仕奇的家庭档案中,全都有详细记载。从1959年8月参加工作时起,朱仕奇就开始悉心记载生活的点点滴滴。退休后,他耗时5年,整理出了近700份家庭档案。
朱仕奇家庭档案里记录着上世纪60年代生活的艰辛。1959年8月,朱仕奇到泸县太和中学教书,当时的工资24元。此后20多年间,月工资始终在十位数徘徊。“那时粮食、猪肉、白糖等都凭票证定量供应。”朱仕奇清晰地记得,妻子生孩子坐月子,只吃了一个罐头的猪肉和一斤油,买不起新鲜肉,更谈不上鸡和牛奶。在朱仕奇的档案中,从1959年到1999年,工作41年共领取了71839元工资,其中1959年(每月24元)至1981年(每月59元),22年领取的工资恰好1万元。
退休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朱仕奇的工资一路飙升。2012年,每月工资2872.40元。从他上班到现在,工资收入涨了120倍。
朱仕奇先后住过17处单位分配的房屋。1959年8月,刚参加工作的他与人合住进了一间12平方米的宿舍。2000年8月,朱仕奇在福集镇买了一套169.6平方米的房子,这套小错层房屋布局合理,小区环境也好。“全家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记者看到,朱仕奇的家庭档案里,买的每一个电器都登记在册。1984年,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4英寸成都牌,花了4个月工资。此后,不断升级换代到了34英寸。“现在家里空调、电磁炉、电脑、数码相机一应俱全,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朱仕奇笑言。
“档案折射出我们小家的生活变化,更是国家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朱仕奇不无自豪。
●大学生陈姿颖
蜀道难变蜀道通
[独白]
“四川的交通状况好了,我才有更多机会去体会旅行的快乐。”
[故事]“去年心心念念318,如愿后就心心念念雅西高速了”;“住处好难找,爆满”;“从没见过这么亮的月亮,不摆了!”……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大学女生陈姿颖与家人从成都出发,经雅西高速到泸沽湖,再赴云南丽江,自驾旅行走了一遭。一路走,她一路发微博,图文并茂记录下旅行的见闻感受。
自4年前迷上旅游后,22岁的陈姿颖几乎把祖国大江南北走了个遍。对于川西,陈姿颖情有独钟。“川西高原景色真是好!就是路太难走!”她告诉记者,去年暑假,父亲开车带着全家沿318国道经雅安、翻二郎山一路进到塔公草原、丹巴、若尔盖,“路很窄又很险,车窗外就是悬崖,一路不时看到车祸,还因为泥石流遇到堵车。
去年的艰难旅程,陈姿颖历历在目。有了对比,她感觉今年的旅程非常轻松。“雅西高速通车后,再到川西就方便多了。”回忆旅途,陈姿颖侃侃而谈:“高速上车很多,但路况很好。一路走走停停,因为风景实在太好了,蓝天、白云、绿树,还有令人震撼的腊八斤大桥,横跨在深谷之上,那么高,那么雄伟,云雾缭绕,走在上面像是漫步云端。我们把车停在观景平台上,拍了很多照片。跟其他的自驾游客交流,大家都惊叹,能把这条路修好,真是太不容易了!”
便捷交通缩短了旅行者与目的地的距离,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我们到盐源县想找地方住下来,结果县城、镇上能住的全部爆满,连卫生院床位都没了,不少游客干脆直接就在政府院子里搭起了帐篷。”说起这段,陈姿颖忍俊不禁。“一看这架势,我们只能选择连夜赶路,在车上凑合过了一夜。不过,也是在那一夜看到了自己见过的最大最亮的月亮!”
“这几年四川的交通状况好了,蜀道难变成了蜀道通,我才有更多机会去体会旅行的快乐。”
●秩序维护员邓兵
征地农民喜就业
[独白]
“就业局给我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免费培训我们。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还有了社保,我觉得生活很好。”
[故事]
“张大爷,又出门耍去了哇。”11月1日下午4点过,都江堰市杜娟街杜娟园门口,小区秩序维护员邓兵笑呵呵地和准备出门遛弯的业主张大爷打招呼。自今年2月到杜娟园上班至今,邓兵对小区200余户业主的面孔已基本熟悉,有些更是能直接叫出名字。
今年49岁的邓兵,是都江堰一名普通的被征地农民。“没有地后,为了养家糊口,开过麻将馆,摆过烧烤摊……啥子都做过,就是没有想到今天会成为小区的秩序维护员。”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邓兵和大家一起住进了板房。当时为了生活方便,购买了一辆电瓶车。后来,又将这辆电瓶车改装成电瓶三轮车拉客。今年初,都江堰市对电瓶三轮车进行整治。邓兵犯了愁:女儿还在上大学,爱人打零工每月赚不了几个钱,自己没有技术,找工作很困难,要是不开三轮车还能做什么?
一天晚上,正在看电视的邓兵突然注意到一则消息,都江堰市就业局将对三轮车从业人员开展就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有计算机、家政、餐饮等。“第二天我就去报了名,选择了物业管理培训。免费学习了15天,就被分到杜娟园小区做了秩序维护员。”邓兵笑着对记者说。
杜娟园小区共4栋房子,200余户人家。邓兵在这里干得很愉快:“卖烧烤也好,开三轮车拉客也好,又辛苦又没有稳定性。生意好时还可以,生意不好时人心情也不好。现在工作稳定,每月还能按时领钱,公司还给我们购买了社保,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我现在的愿望,就是女儿快点毕业,然后找一个好工作。”邓兵说,自己好好把现在这个工作做好,享受好政策带来的好生活。
●槐树村村民何宗汉
新村开起农家乐
[独白]
“找不到一句话形容内心的感受,我一定把生意做好,回报党和政府。”
[故事]
“红叶节还没过,加上明天是周末,又要忙得很了。”11月3日,南江县槐树村天福新槐农家乐老板何宗汉乐呵呵地告诉记者,10月18日到11月18日是光雾山红叶节,这期间店里的收入至少是平时的三到四倍。
说起这间农家乐,何宗汉感慨万千。“从没想过自己会在村里开店当老板,当初还想搬到海南去呢!”作为土生土长的槐树村人,56岁的何宗汉清楚记得从前村里条件有多差。“2009年前,村里差不多都是土坯房,到处都是泥巴路,下雨就坑坑洼洼,车也过不了。我们吃水也是肩挑背扛。”
何宗汉的两个女儿在海南工作,老两口去住了一段时间,打算搬到海南定居。“就在三年前,我回来准备卖房子的时候,听说村里要搞新农村建设,我又决定留下来。”眼见村里条件一天天改善,别墅式的小洋房取代了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平坦干净的水泥路取代了泥碎路,还修了便民超市等设施,何宗汉觉得,当初留下来的决定没错。“现在村里通水、通电、通路,还通了天然气。”
槐树村不仅建成了新村,还打造为休闲度假区,游客日益增多。何宗汉从中看到商机,推掉家里5间瓦房,盖起了一栋四层新楼。2011年3月,天福新槐农家乐正式开张。作为村里生意最好的农家乐之一,天福新槐农家乐节假日可接待用餐游客一两百人,年纯收入十多万元。何宗汉还把在海南工作的二女儿和女婿都叫回了店里帮忙。
如今,槐树村还发展了蔬菜、苗木等多种产业,二女婿侯东原本在海南教书,回乡后不仅帮忙管理农家乐,还被招聘进了南江县引进的四川七彩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收入不比在外面打工少。
回顾这几年的创业路,何宗汉说:“我找不到一句话形容内心的感受,一定把生意做好,回报党和政府。希望我们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时光荏苒,又一个5年。悉心梳理,有太多的新变化值得感怀,有太多的新体验值得体味,有太多的新感动值得留存。贯穿这5年的是一条“红线”,地震没有“震垮”,泥石流没有“冲断”,那就是“民生大改善”。5年...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