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邑县新场古镇乡村图书馆读书荟被鸟语花香围绕月
成都大邑县新场古镇乡村图书馆——“3+2读书荟”,被鸟语花香围绕。4月29日,“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上午9点,图书馆员李娟打开图书馆玻璃门,开始迎接读者。
图书馆大厅的一堵墙是一个整体书柜,由很多格子组成,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书。格子上贴着银白色的铭牌,上面写着天南海北捐书者的名字,有文化名人,也有普通市民。这个乡村图书馆面积不大,不足1千平方米,但藏书已超过1万册,其中包括名人赠书、“书和书的故事”、还有私人藏书。
□本报记者 黄里 文/图
建馆——
读书倡议一呼百应
去年底某一天,因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课题走到一起的3名女士和2名男士,在新场古镇的茶舍里聊天时突发奇想:开一个图书馆,目的是共同阅读、分享读书的感悟。他们起初的想法很简单,“拿出自己的书,再邀朋友拿出自己的书”,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图书馆了。大家给图书馆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3+2读书荟”。在新场古镇从事文化创意的李敏被大家推荐为“馆长”。
消息很快传播开来,有企业家出来赞助,在新场古镇租下了近千平方米的场馆。微博、电话,朋友聚会的索要,“读书荟”的求书信息一传十、十传百,各种图书源源不断地送来了。
“3+2”标识也来自捐赠。在网上听说这里要开办乡村图书馆,一位海外留学生拿出自己设计的标识,同时又在网上发起标识征集,最后,在13位设计师的27件作品中,一款红黑相间的标识被选中。这位留学生又用打工挣来的钱,买断标识的使用权,赠给了“3+2读书荟”。
李娟的馆员生涯从今年元旦开始。那天傍晚,闲坐家中看书的她接到朋友超姐的电话:“有空没,出来聊聊天。”姐妹俩约好路口小茶馆相见,超姐给李娟一个新工作提议,“‘3+2读书荟’,是你的去处。”李娟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事后,李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如果,有足够的条件,我的工作与爱好不期而遇,请允许我干一件能自我认可的事情。我和\‘3+2读书荟’有些懵懂地牵扯在一起了。”
如今,图书馆的管理是由大批志愿者承担,正式的馆员屈指可数。
藏书——居民送来镇馆之宝
2月22日,崔永元的赠书到了。随书寄来的,是一张中央电视台的稿纸,小崔对捐赠的10本书都写了推荐辞。
季富政教授是著名的乡土建筑专家,新场古镇恢复的规划设计是由他主持。听说新场古镇要办图书馆,季教授把自己的全部著述送了一套来。
3月8日,“3+2读书荟”的临时存书点迎来了两位成都记者。“他们不是来采访,而是开车送书过来,好感动。以前的书都是寄过来或者我们上门去取。”李娟说,当时她高兴得都忘了记下他们的名字,现在书柜铭牌上也只能写“报社小刘”。
当天,图书馆开通了微博,发布了这条消息。此后,一些来古镇的游客顺道也会带几本书来。
就这样,“3+2读书荟”收到的赠书越来越多。到4月22日开馆时,藏书量已经突破万册。而每一次收到捐赠,李娟都会被感动,因为每一本书总会伴随着一个书与人的故事。
书柜里,一套170册的原版《国家地理》杂志,是四川一位叫琴子的中学英语老师的收藏。1995年,琴子与一位素未谋面的美国人成为笔友,连续16年,美国笔友都给琴子寄送杂志,为纪念这份特殊的友谊,让更多人分享这段跨国书缘,琴子老师将这批杂志赠给了“3+2读书荟”。还有一套“手工书”,来自绵阳的一位军人,他将十年军旅生活中收藏的全套 《英语世界》和《读者文摘》装订成册,送到了“3+2读书荟”。蒲江县的一位老师,20多年前花掉一个月的工资复印了一套“长虹维修手册”,用来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现在这套复印书成了“3+2读书荟”的藏品。
古镇居民刘老先生从图书馆开建就天天关注着,终于有一天,老人忍不住了,把家里珍藏的一套线装《旧唐书》捐了出来,还骄傲地说:“你们收的都是新书,连线装书都没得一本,不‘扎秤\’。”没想到老人的举动还引来竞争者,新场镇一位旧时学校创办者的后人听说刘老先生的事后,也将家中珍藏了百年的清光绪版《五音集字》捐了出来。这些书成为“3+2读书荟”的镇馆之宝。
书香——希望大家都来坐坐
为了营造书香氛围,在开馆前几天,镇上一个叫小罗的姑娘送来4个直径近一米的大陶罐,她告诉李娟:“我奶奶说罐罐很老,栽花好看。”
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一天,“3+2读书荟”正式开放。对于“3+2”,发起人之一的陈瑞生给首批读者作了最新诠释:“3是众,是大家;2是爱,是公益。是大家成就了读书荟,成就了乡村图书馆。”
到过“3+2读书荟”的读者,纷纷表示认同。网友“巴地草”发微博说:“今天到新场,专门去了‘3+2读书荟’,并坐下来品味了一本旧书。想不到旅游区尚有一块充满着书香的宝地。它的诞生和成长本身就是一篇难得的故事,很是感人。改天我也要为\‘3+2读书荟’捐书。”而网友“蚂蚁妞儿”则说:“友人邀去新场古镇,今日终于成行。\‘3+2读书荟’进门的瞬间确实让我震撼到了。遇到久别的长者,亲自介绍它的来历,收藏的不仅仅是书,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人与书的故事。”
除了微博,“3+2读书荟”还办起了自己的“报纸”和“杂志”,定期公布捐赠者名单和书目,分享阅读感想,纵论当地有影响的文化事件。
记者随手翻开“3+2读书荟”的“杂志”——《书享季》创刊号,刊首语上写着“分享阅读的乐趣”。该刊物春夏秋冬一季一期,设有会员访谈、荐书、讲座、书情等固定栏目。其推荐栏目上,除崔永元推荐的10本书外,还包括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郑年的《上海生死劫》、瑞·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等。
正如陈瑞生所说:“这个图书馆设在乡镇,却不是专为农家而立的,我们希望这里成为文化交流的集散地,设在乡村仅仅是因为这里更适合安静的阅读。”
新闻推荐
□本报特别报道组记者姜明陈四四常雄飞发自蒲江、大邑社区居民跳起自编的舞蹈,长长的婚车队奔跑在马路上,安仁古镇上游人交织……到处可听到欢乐的声音,每个人都在尽情挥洒着快乐与幸福。10月1日,新...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