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启明做客“名人大讲堂”,走进“方志鼻祖”常璩故里崇州《华阳国志》不仅是地方志 还是“百科全书”

华西都市报 2021-03-30 04:33 大字

汪启明做客“名人大讲堂”,走进“方志鼻祖”常璩故里崇州 汪启明做客“名人大讲堂”讲解《华阳国志》。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陈羽啸 实习生 王金亚

春风浩荡,蜀地馨香。3月29日下午,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的开场音乐,“名人大讲堂”2021年第一讲,在古意盎然的崇州“华阳国志馆”亮相了。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带来了一场名为“一等才子一等书 跟着常璩学蜀史”的精彩讲座。

“名人大讲堂”由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自2018年11月正式开启以来,已经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20场。本次“名人大讲堂”是首次走出成都、走出书斋,在历史名人常璩故里举办的一次讲座,天时地利人和,让现场观众如沐春风。封面新闻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程视频直播。

《华阳国志》是最早地方志

也是中上古时期中国西南百科全书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对《华阳国志》不吝赞美之词:“中国地方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它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

在《华阳国志》中,常璩将古代志书中历史、地理、人物三体相结合,创立了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记事生动的方志体裁,堪称“方志鼻祖”。《华阳国志》完整构建了北起汉中(今属陕西)、南到南中(今属云南)、东到湘西鄂西、西际康藏甘青的广袤区域内,上起远古、下迄晋室的地理人文历史体系,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提供了重要史料,被誉为“巴蜀良史”。

《华阳国志》还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农谚、方言、民俗、建筑、土产、地理、历史、矿产、歌谣等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堪称“中上古社会的中国西南百科全书”。包括郦道元《水经注》、贾思勰《齐民要术》、唐初修订的《晋书》以及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等,涉及到巴蜀风貌,都大量使用《华阳国志》的素材。

在汪启明看来,《华阳国志》对于历史研究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如果没有《华阳国志》,解释蜀文化、蜀史、蜀地、蜀人以及出土文献寸步难行。仅仅把《华阳国志》当成地方志,我觉得是把它看低了。”

古代没有“华阳国”

书中记录古蜀人“尚滋味好辛香”

古代是否有一个“华阳国”?崇州以前叫“华阳国”?都不是。《华阳国志·蜀志》这么记载:“(蜀)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包括)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

在《华阳国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悠远的古蜀民风。比如“(川人)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君子精敏,小人鬼黠”。此外,还有主张国家统一的观点。汪启明说,“常璩叙写巴蜀历史,始终将其置于华夏历史的大框架内,以及它与华夏文明、中央政权的关系,这是常璩最可贵之处。”

汪启明还提到,蜀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在《蜀王本纪》里记载有大石崇拜,从而为大禹生西羌起到论证作用。据汪启明论证,《华阳国志》里也有大石崇拜。从今天成都的地名遗存也可以看出这种“大石崇拜”,比如天涯石、五块石、支矶石、青石桥、石笋街、石室巷、石马巷、玉石街、红石柱街等。

“地名是语言中最保守的部分,最不容易变化,可以成为历史研究的活化石。这种在巴蜀之地发生的大石崇拜,也间接验证了巴蜀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汪启明说。

蜀地不是一直都封闭

在汉代与西亚的交流是通畅的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下“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给世人一种巴蜀与世隔绝的印象。巴蜀是不是那么封闭?这是值得考究的。汪启明幽默地认为,那都是“上了李白的当”。

《华阳国志》里就记载,汉武帝曾派使张骞至大夏国,“见邛竹、蜀布,问所从来,曰:吾贾人从身毒国得之。身毒国,蜀之西国,今永昌〔徼外〕是也,骞以白帝。”由此可见,在汉代蜀地与西亚的交流是通畅的。

在《华阳国志》里写了30多个民族,这在汪启明看来,“很惊人的。巴蜀地区上古以来即为多民族聚居区,华夏民族与西南地区三十多个民族共居同处,大杂居小聚居,形成多姿多彩的古蜀文明。七擒七纵(民族融合的两种方式),在《华阳国志》里记录得非常详细,其他史书都很简略。”

常璩是怎样一个人?

“一等才子”发愤著书专于修史

相较于《华阳国志》大名鼎鼎,作者常璩似乎并不为外人熟悉。汪启明说,这位生于蜀中豪族却经历坎坷的大才子,耗时六年完成的巨著,足以与正史媲美。但他身为文人豪士,不写诗作赋,却钟爱撰写史志,这是为何?其中渊源极具戏剧性。

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后来历经十六国成汉和东晋政权。入晋为臣后,他成为了前朝旧臣,变成了“亡国之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才气横溢,但常璩常常受到排挤和冷落。心情郁闷的常璩因此发奋著书,专于修史。或许在他的心中会这样想:既然你看不起我巴蜀之人,我便把巴蜀的历史、风土和文化一 一展示给你们瞧瞧。

除了主观因素以外,常璩著《华阳国志》还有另一番大格局大情怀。一直以来,中原正史对于巴蜀地区的记录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对巴蜀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另有一些史书,也多有或混乱或缺失之处。所以常璩在《华阳国志》写道:“自刘氏祚替而金德当阳,天下文明不及曩世,逮以多故……然逮在李氏,未相条贯,又其始末,或有不详。第璩往在蜀栉沐艰难,备谙诸事,更叙次,显挺年号,上以彰明德,下以志违乱,庶几万分有益国史之广识焉。”其中段落明显能看出常璩著书的目的:补正史之阙。

在讲座的最后,汪启明不忘提醒,我们在学习历史时,首先要分清楚三个概念:“第一,真实发生的事情。第二,史家笔下的历史。第三,人心中认知的历史。第二、三种历史,都是选择性的历史:选择性记忆或选择性遗忘。跟着常璩学习古蜀史,一定不要忘了这些。”

新闻推荐

“名人大讲堂”首次走进常璩故里解读《华阳国志》 带你“重返”古蜀

本报讯(记者粟新林)昨日,伴随着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名人大讲堂”2021年第一讲,在古意盎然、肃穆幽静的崇州“华阳国志馆...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