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大讲堂”首次走进常璩故里解读《华阳国志》 带你“重返”古蜀
本报讯 (记者 粟新林) 昨日,伴随着一曲动听的《高山流水》,“名人大讲堂”2021年第一讲,在古意盎然、肃穆幽静的崇州“华阳国志馆”欣喜亮相了。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带来了一场名为“一等才子一等书 跟着常璩学蜀史”的精彩讲座。
据了解,“名人大讲堂”由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承办,自2018年11月正式开启以来,已经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20场。本次“名人大讲堂”也是首次走出书斋,去到《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故里崇州。
在《华阳国志》里写了30多个民族,对此,汪启明表示:“这是很惊人的!巴蜀地区上古以来即为多民族聚居区,大杂居小聚居,形成多姿多彩的古蜀文明。”
“在《华阳国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悠远的古蜀民风。”汪启明说,比如“多班彩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君子精敏,小人鬼黠”。汪启明还提到,蜀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在《蜀王本纪》里记载到有大石崇拜,从而为大禹生西羌起到论证作用。据汪启明论证,在《华阳国志》里也有大石崇拜。从今天成都的地名遗存也可以看出这种“大石崇拜”,比如天涯石、五块石、青石桥、石笋街、石室巷、石马巷、玉石街、红石柱街等。
“地名是语言中最保守的部分,最不容易变化,可以成为历史研究的活化石。比如郫都的郫,用了几千年都没有变化。”这种在巴蜀之地发生的大石崇拜,也间接验证了巴蜀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推荐
□何为我与岳父只见过四次面,最后一次见的是遗容。在仅有的三次交往中,他的一言一行就如烧红的火钳烙在我的心...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