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太子曾炼丹于此

亳州新报 2021-12-24 08:50 大字

丹城镇主干道上古色古香的牌坊一座六孔桥屹立在包河上丹城人民载歌载舞,畅享幸福生活石碑上铭刻着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

涡阳县丹城镇地处皖北平原,一片沃野,物产丰富;丹城镇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丹城镇入选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因周朝太子炼丹得名

据史料记载,周灵王之子姬晋被贬为庶民,无意于政治,潜心于老子《道德经》学说,后追随老子炼丹于丹城。至今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老子炼仙丹,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歌谣;汉将樊哙被封为舞阳侯时居于此,史曰舞阳城,亦为五羊城,后为舞阳县,三国时属临涣郡辖县,北朝时属蒙郡辖县。

丹城镇有许多历史文物古迹和美丽的传说,如玄帝行宫碑、圣旨碑、五羊二狮子、七十二眼古井和一步俩井。近年来,境内相老家村又出土一帖“孔子问礼于老子”古碑。古建筑有罡煞楼、玄帝行宫、四果寺、关帝阁、樊哙侯府点将台和练兵场等等。

历代丹城集均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交通枢纽、军事要塞。改革开放以来,丹城镇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日新月异,青永铁路、省道S413公路穿越丹城境内南北并行,包河水经丹城全境东流而下,笔直的白洋河南北贯通。

“孔子问礼”故事原发地

丹城镇因老子炼丹而得名,在该地曾先后出土数件有关老子的文物。2009年5月,丹城镇相老家村出土一块石碑。石碑年代久远,苍老斑驳,右上角残缺,图像依然清晰。正面图像为三层:上部图像为三人站立;中部图像为两位主人,左一人为侧面,跪坐,双手向前高举,作拜见状,右一人为正面,坐相;下部为一盛器,显示了拜见的礼物:雁一双,鲤鱼一双,干肉一束,等等。碑的背面为龙的图像。

涡阳县老子道文化办公室专家委员王振川认为,碑的背面为龙,孔子曾经赞叹老子“犹龙”。碑的正面,上面三人是孔子的学生。此场景,正符合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是相人,春秋末年,今相老家及其周边百里之地是古相地(相县),也是后来的苦县之地域,当是老子故里,符合古史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古碑在相老家村被发现,不仅证明了古相县的地域,也证明了此地是“孔子问礼于老子”故事的原发地。

这里曾是一片“红色”土地

丹城是革命老区,是原新四军四师的主要活动地,抗日战争期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豫皖苏开辟抗日革命据地,先后建立了丹城抗日民主政府和丹城区人民政府。淮海战役期间,丹城建立后方医院,当地人民纷纷参军参战、组织担架队,开展声势浩大的支前活动,丹城掩埋700多名牺牲将士。

涡阳县丹城镇集西南约一里地,在白洋河西岸有一条十多米宽的排水沟,当地村民叫“新四沟”。自西南向东北蜿蜒而去,注入白洋河,后与包河汇流。这条沟,就是彭雪枫为造福当地群众而开挖的。

1939年9月,彭雪枫进驻豫皖边区的新兴集。当时正处在白色恐怖统治下的涡阳县新兴、丹城两区人民,长期遭受水涝灾害的威胁。部队进驻后,彭雪枫十分同情当地人民的生活,挖沟排水的念头油然而生。是年初冬,开挖疏水沟的工程开始了,全体官兵在彭雪枫的带领下,经过半个月的共同奋战,一条宽12米、深3米、长11公里的疏水长沟展现在新兴、丹城的大地上。随后,军民还齐心协力兴修了其他水利工程,从而使水涝灾害有了很大的减轻。群众感念不已,父送子、妇送夫报名参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仅原丹城区就一次参军300多人,从而壮大了新四军的队伍,为夺取八年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赵春晓石芳霞记者路振杰文/图)

新闻推荐

周六北二环开工打通最后“节点” 淮南路(新海大道-北二环)将全封闭

畅通二环北环淮南路节点工程效果图。本周六,北二环计划开工打通最后一处“节点”。12月21日,记者从合肥市重点局获...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