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致富树扎根侯集庄

亳州新报 2011-10-20 17:30 大字

侯金波(右)在向本报记者介绍竹柳。刘心珠/摄侯金波正在介绍他研制的智能控制系统。刘心珠/摄

村里老人手中有块宝

地点:涡阳县新兴镇兴南村侯集庄

时间:10月19日上午

当日上午,记者乘车即将进入兴南村侯集庄,庄东头路边一片林子惹人眼球,枝叶随风摇曳,如同绿色海洋。它远看像竹子,近观像柳树,实则称竹柳,一种从美国引进的速生树种,有很大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70岁的老人侯志龙虽称不上是竹柳林真正的主人,可却把它视为宝,每天都要到柳林里走几趟。用劳动力入股,每到年底,他都能从这里获得一份可观的收入,过个富年。

竹柳林旁,临路有两间小屋,木门紧锁着,门头上有个牌子,写着“涡阳县竹柳林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沿着小路走进树林,刚巧碰到侯志龙同其他村民走出,“进去看看吧,里面多着呢。”

这块占地百余亩的竹柳林均有一人多高,长势正旺,眼下正处于成长后期,基本不需管理,再过一两个月就可以作为树苗出售,到时村里的老人们就有的忙了。

“大家都来干,在合作社入股的,年底不仅有工钱,还有分红,没入股的只拿工钱,一天干下来,平均每人能挣三四十块钱。”侯志龙说,他入股已有两年,年底能拿一两万元,这些钱对于他来说,不仅够平时的开支,还能结余不少。“给自己攒养老钱”,说这句话时,侯大爷一脸得意。

63岁的郑广福接过话茬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孩子留由老人照顾,干一辈子农活的他们,在家闲着没事,忍不住到竹柳林帮忙,锄草、插秧、喷药、出苗,一点也不觉得累。

如今,这个合作社已经吸纳入股村民30余户,最忙时有100多位乡亲帮忙,无论是入股村民,还是普通工人,都已把竹柳林当成自己的孩子培育,而这片百余亩的竹柳种植基地真正的主人是一位返乡大学生——侯金波,今年31岁。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

■记者手记

曾几何时,“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间房”的观念正悄然改变。不少大学生、打工青年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徘徊、犹豫后,放弃对大城市的苦苦坚守,开始将就业的目光转向广阔的农村。侯金波、侯之艳便是这两类人的代表。

从起初的10余亩种植基地到如今的百余亩,侯金波为自己,也为家乡创造了一大笔财富。这笔财富不单指竹柳苗的畅销,更是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影响着村民的观念。

在孕育着丰收的黄土地上,一群年事已高的老人满脸幸福。他们说,这都是托了金波的福。“挣几个,花不完可以养老。”一位老人如是说。不影响照顾子孙、种田种地,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纷纷对侯金波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妥妥的!

一日的走访,村民的言语中还流露着一种嬗变,对教育观念的认知,大学生侯金波的财富人生,让村民更深刻意识到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返乡大学生侯金波和养鸡青年侯之艳用各自不同的智慧和眼光在基层的舞台上展现了另一种精彩,他也为全村人树立了一个标杆形象,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一种精神支撑。然而,这样的人还是太少,在广袤的农村,还需要更多的有志者投入青春和激情,带领淳朴的农民一起致富。

(记者 刘心珠 丁静)

返乡大学生培育致富树

正待记者与村民聊得尽兴,一辆汽车驶过来,“金波来了”,作为村里的晚辈,老人们都是如此亲切地直呼他的小名。

2001年,侯金波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考取中南林业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湖北、北京等地的种苗科技公司从事竹柳育苗工作,事业、生活颇有成就。随着专业技术日臻成熟,管理经验不断丰富,市场渠道逐渐拓展,积压在侯金波心中多年的夙愿涌上心头,“回乡创业,回报父母,带动大伙一起发家致富。”

就这样,2009年初,侯金波带着他的研发技术回来了,并利用植物的一叶一芽,或一段枝,或块根,或鳞片等,经过外源激素处理,接种到无土基质中,利用计算机创造适宜的温、光、水、气、热和营养环境,使植物快速生根,形成具有栽培价值的商业种苗,这也是目前较先进的育苗技术——植物快繁技术。使用这种技术育苗只是常规育苗成本的1/10-1/20,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竹柳生长快、抗性强,材质好,在浙江沿海一带很受欢迎,销售一直很好。”从起初的10多亩地到如今的百余亩,该合作社年产值达百余万元,侯金波白手起家开创了另一片新天地,也让侯集庄活跃起来,很多外出打工者纷纷回乡加入其中,大学生侯金波发家致富的成功范本也让更多村民转变了教育观念。

成功范本引转教育观念

侯集庄是一个既不富裕又很偏僻的村庄,300户人家,1000多名村民,外出务工者占总人数的40%左右,其中以青壮年居多。然而,由于近几年大城市务工人员剧增,村民们外出一年并没有太多结余,一些村民便选择回乡加入竹柳种植合作社。

村民刘琴就是其中之一,她和丈夫外出打工十多年,以卖菜为生。“前年过年回来,看到在家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分红不少,有点心动了,于是就不出去了,在家既能照顾孩子,又不少挣钱。”刘琴说,去年,她和丈夫两人仅工钱就拿到了4万多元,再加上分红,抵他们俩风吹日晒在外拼搏两年的。

另外一件让她欣喜的事是,去年争气的儿子如她所愿考上了合肥一所大学,学的也是园林管理专业,女儿则在涡阳九中读高二,成绩一直很优异。“在外打工挣的都是苦力钱,有知识才行,金波的例子摆着呢,上大学才是农村娃走出去,创事业的最好出路。”

该庄负责人侯之敏告诉记者,前几年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比较少,村民普遍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近几年,随着村民家庭条件好转,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村里的大学生多了起来,平均每年能走出四五个。“以前都认为大学生多,上学没啥用,而金波的成功,对村民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很大影响,这是个好兆头。”

(记者 丁静 刘心珠)

新闻推荐

上线单位: 市教育局和谯城区教育局

问: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有哪些优惠政策?答:一个是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是每年每生1500元,分10个月发放。还有就是免学费政策,涉农的是全免,对于家...

涡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涡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