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桥:六块重修碑记记功德
金龙桥位于涡阳县西阳镇西北隅金沟入涡处,距涡河口50米左右,桥为石砌,拱形三孔,南北长47米,东西宽5.7米。在桥西侧两个桥墩之间露出两个石雕龙头,龙尾在桥东侧。建国前,桥南头东侧立有六块重修桥的记事碑,最后一碑记载光绪年重修,文物工作者推测,此桥建于清朝前期或更早。
何人修建仍是谜
金龙桥何人修建,至今说法不一。“传说很久以前,一个老和尚到山西化缘,之后用化来的银两买来石头,修建此桥。由于石块很大,村民修桥时‘杉木梢子当秤杆,石耢子当秤砣\’来称石头。”当地73岁的村民马朝敬介绍。
据马朝敬回忆,在他20多岁时,听80多岁的老人讲,桥下的河水很深,后来有人想看看桥底有什么,就向下挖很深,发现桥底都是石头。金龙桥往西八里路就是西施墓,金龙桥的水直通西施墓旁边的水渠,老辈们曾说,这座桥也可能是当年范蠡游湖时修的。所以,过去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想生女儿峨眉山(即西施墓,当地也有村民叫其鹅毛山,过去附近有座庙),想生儿子何家庵(蒙城马集附近)。据说当时香火非常旺盛。
究竟是老和尚化缘所修,还是范蠡所修,至今仍是个谜。
重修碑记六块
对于金龙桥,当地村民又叫它六碑单三空(孔)。历经多年,金龙桥不知经过多少次修葺,光是有记载的碑记就有六块,加上桥有三孔,因此金龙桥多了一个名字——六碑单三孔,后来,村民把“孔”说成了“空”。
马朝敬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六块碑东西摆放,正面朝南。至于碑记上刻着什么,他已记不清楚。
而住在桥南头、坐在院门口的石头上晒太阳的85岁的李勤学清楚记得,六块碑记全是重修的功德碑,上面刻着捐助人的名字,谁捐多少刻得清清楚楚,周围有雕花。其中最大的两块石碑近三米高,最小的也有一人高。
“那里就是放碑记的地方,过去还有个庙。”老人指着对面的一处地方说,“过去紧挨着桥南头路东是个玉皇庙,庙里有三间屋,后来又接了两层,变成了一个炮楼,名字也改成了阁子山。打鬼子那阵子,被日本人烧掉了。有两块碑记就在庙里,另外四块在庙墙外。”
日军毁桥未遂
抗日战争日本人拆桥未果那件事,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当时日军为抵御国民党进攻,守住据点,大概几个排的人,拿着铁锹等工具准备拆桥。
“不让老百姓到跟前,谁去谁挨打。”
“个个叽里呱啦的不知道说啥,手里拿着铁锨锄头啥的。”
……
几位老人打开话匣子。
眼看着日军挖到了桥孔上面,就要拆到桥基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他们就赶紧跑开,这座桥也就有幸保存下来了。
过去这桥全是大石条撑起来的,石条下面是大青砖,一块青砖一尺多长。桥头上的石碑刻着“金龙桥”三个大字。日本人拆桥未果后,国民党又重修一次,现在的水泥栏杆是解放后修的,只有桥身下的青砖没变样。文革时,“红卫兵用铲子把‘金龙桥\’几个字铲掉,贴上一条红幅,改为红卫桥。”李勤学说。
此刻李勤学的妻子,拿起一件破旧的上衣,认真补着。这两位金龙桥头住着的老人,像守护金龙桥的两个卫士,在金龙桥头站立成一处别样风景。
遭受多次破坏与风雨侵蚀的金龙桥,依然清清河水潺潺流过,流过田野,流过村舍,流到西施墓,流淌在古老而美丽的传说里。(殷艳萍 张梅)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锦钧)日前,涡阳县陈大镇人大组织市、县、镇三级部分人大代表对全镇抗旱工作进行视察,代表们通过看、听、访,深入了解全镇小麦浇灌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发挥现有机械设备,充...
涡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涡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