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工一家的城市生活

亳州新报 2010-03-01 18:18 大字

春节渐渐远去,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又匆匆背上行囊,远离家乡走向梦想中的打工城市。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带着各异的表情,背上行囊,背负着希望奔向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农民开始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经历了种种艰辛,在城市中创造着无数的奇迹,在他们身后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郭素珍和家人在火车站广场等车

2月25日,农历正月十二,火车站广场上人山人海。人群中,带着两个孩子的婆媳俩特别显眼。他们来自涡阳县标里乡,49岁的婆婆郭素珍皮肤有些黑,人很爽朗,说话中总是带着笑,媳妇蒋艳梅还有些羞涩,言语不多。

“60后”打工者郭素珍:苦点累点为孩子

十几年前,郭素珍厌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和丈夫一起跟随着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走进了山东省廊坊市。

初入城市,除了几分新奇外,他们面对的是更多压力与辛劳。那时丈夫找到了一份烧锅炉的工作,每月可以领取600元工资。郭素珍感觉到这个城市给她带来了希望,她说:“我第一次觉得钱来得如此容易。”这让她更加坚定地留在了这座城市。

虽然钱不少,但郭素珍夫妻俩却很节省。“当时两个儿子都在家,花费不小,以后娶媳妇盖房子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郭素珍回忆说,“万一我们两个再有个意外,还要留点钱做保障。”

郭素珍不识字,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工作,为了不吃闲饭,她毅然选择捡破烂赚钱。随后,几十元买的板车就成为郭素珍挣钱的工具。郭素珍说,拉板车捡破烂特别累,又不卫生,一天下来“浑身像要散架一样”。但看着挣来的几十元钱,郭素珍坚持下来了。

很多年过去了,郭素珍家盖起了阔气的两层楼房,又给大儿子娶了媳妇,这些几乎花去家中所有积蓄。现在为了给二儿子办婚礼,家中已经负债近5万元。

前两年,郭素珍的丈夫在竞争中失业了,由此家中新增了两辆收破烂的三轮车,丈夫一辆,她一辆。“我们俩的年龄都不小了,但还不能回家养老”郭素珍说,“虽然很苦、很累,但能给孩子多挣点心里舒坦。”

“80后” 打工者蒋艳梅:没有负担挺轻松

郭素珍的媳妇蒋艳梅是一位“80后”,怀抱孩子的她,眼神充满了温柔与慈爱。蒋艳梅说,前两年她跟随丈夫一起去了廊坊,丈夫在建筑工地找了份工作,一个月2、3千元,而她只负责领孩子。

蒋艳梅说,在廊坊房租最便宜的地方,她们用每月200多元的价钱租了三间房。房子很简陋,只有2米高,面积也很小,住起来没家中楼房舒服,各种花销也比家里高,但她还是坚持要和丈夫在一起。

蒋艳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和公婆住在一起,吃饭、住宿等花销不用自己的钱,自己只需付一些孩子的学费和零花钱,一个月最多花5百多元,而且家中欠的债不需要他们负担,公婆还给他们盖好了房子,小两口的生活轻松而惬意。

蒋艳梅和婆婆一样不识字,但她们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蒋艳梅看着顽皮的儿子说:“我们有能力供应孩子上学,也不想再让下一代做苦力,希望孩子们都能上大学。”奔着这个目标,蒋艳梅两口子将3岁的儿子送进了幼儿园,每月要交近300元的学费。

“等孩子们都长大了,我也找点喜欢的事干,”蒋艳梅笑着说,“毕竟以后两个孩子上学的花销会越来越多,我也要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了。”

(记者 汪玉琼)

新闻推荐

涡阳“十个一”加强集镇建设

本报讯(穆奇)涡阳县高度重视集镇建设,今年通过采取开展“十个一”活动,强力推进集镇建设进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十个一”即每个镇场要编制一个集镇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功能区;启动一...

涡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涡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