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代盛酒器——铜盉

亳州新报 2010-02-24 18:18 大字

图片来自《亳州文物珍宝》刘军/摄

铜盉,西汉时期盛酒器,二级文物,1975年3月涡阳县石弓镇出土,现藏阜阳市博物馆。

该盉形状略呈球体,通高10.6厘米,上有盖,子母口,盖顶微弧起,中央立一桥形纽。盖侧与肩部有穿栓相连,可灵活启闭。器身小口,口径5.4厘米,直颈,广肩,鼓腹,腹径10厘米,微平底,底部有3个兽蹄足,微向外撇,放置稳固;肩中部有流,弯曲抬起,流口为鸟首状,鸟首嘴部可以开启闭合。与流呈90°角的腹部有方筒形长柄,曲折上扬,便于执握。整个器物造型轻盈秀巧,装饰活泼,铸制考究,古朴典雅,美观实用。

《说文·皿部》:“盉,调味也。”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酒器。王国维《说盉》云:“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又说:“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而和之而注之于爵。”或兼温酒之用,其使用方法是把尊、壶中的酒,放入盉腹中,烧制加温后,执盉前倾,使盉腹中的酒从流中斟出,注入杯、爵等饮酒器中饮用。相当于现在的温酒壶。

盉,始见于夏代,盛行于商周,流行到春秋战国。盉一般为圆体,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三足或四足,一切设计以便于使用为原则。商周时期的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足多为空心。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有自铭的盉出现于西周,也有铭文以般盉并称成为组合。春秋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作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带提梁的盉,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粱。汉代以后盉逐渐消失。(任晓民)

新闻推荐

聋哑女孩加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本报讯(记者刘景侠)几年前的央视春晚上,舞蹈《千手观音》让人们记住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记住了邰丽华。记者昨天获悉,涡阳聋哑女孩宋丹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与邰丽华成为...

涡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涡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