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稀奇!800多头猪住进新楼房 紧跟政策、科学养殖两件“法宝”,让谯城这家养殖户抓住了好时机

亳州晚报 2019-11-27 08:50 大字

[摘要]紧跟政策、科学养殖两件“法宝”,让谯城这家养殖户抓住了好时机

抱着膘肥体壮的小猪,徐红光很开心徐红光把800多头猪“请”上了楼房,他自己现在还住在平房里

一家人住在平房里,却把新盖的楼房让给了猪住。对于谯城区芦庙镇徐庙村村民徐红光的这种做法,很多村民表示不理解。“在楼上养猪,通风好、采光好、少生病。”徐红光说,他靠着紧跟政策、科学养殖这两件“法宝”,赶上了生猪销售的“黄金期”。

800多头猪“请上楼”

“最近还要出栏一批,还能收入十几万。”11月17日,看着圈里膘肥体壮的数百头猪,谯城区芦庙镇徐庙村养殖户徐红光难掩心中的喜悦,“以前毛猪都是一斤六七块钱,现在是一斤19块钱,这么好的行情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10月底卖了30多头猪,挣了十几万块钱”。

徐红光的养猪场是一栋三层半的楼房,共有32间,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有大小猪共800多头。

“饲料从这个升降机运上去,猪粪从这里运下来,其实也很方便。”徐红光说,他们家的这个养殖场2009年动工建设,当时村里的很多人来看热闹,都夸他们家房子盖得大、有排场,但一听说是用来养猪的,大家都懵了。“我们一家人现在住的还是平房,盖的楼房自己不住给猪住,他们就不能理解。”徐红光说,在楼房里养猪不仅可以节约养殖空间,通风和采光条件也都比较好,有利于猪的生长。

于是,在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徐红光迎来了他养猪以来的“最好时代”。

返乡干起“老本行”

因为祖辈和父辈都喜欢养猪,不惑之年的徐红光自称生长在“养猪世家”。2009年,此前常年外出务工的徐红光决定返回老家跟着父亲养猪,“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我也觉得外出打工不是长法,还是回家继续干我养猪的老本行心里踏实些”。

在徐红光看来,父亲当年盖的养猪小窝棚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于是,他提议盖一个五层楼的高规格养猪场。

“当时担心的就是资金问题,投资太大。其他的没啥问题,我们家一直都在养猪,有经验。”徐红光妻子田巧云介绍,经过商量,一家人都表示同意。

说干就干。徐红光把多年积攒的大约30万元拿了出来,盖好了第一层。此后每次卖猪挣到的钱大部分都投到了建养殖场上了,这栋楼前后盖了3年,后来由于资金困难,原计划的五层楼只盖了三层半,“现在发现,这么大的场地也够了”。

抓住良机有“诀窍”

除了继续学习先进的养猪知识,徐红光也在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在新的养殖场开建时,他就同步建设了化粪池。那时候,农村的很多养殖户还是直接把猪粪排放到路边的水沟或者是池塘里。

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一大批不达标的养殖场被关停,徐红光的养殖场则由于手续齐全、设施完善而“逃过一劫”。

2018年,部分地区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徐红光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为了防止病毒进入养殖场,除了日常的消毒措施外,他还在距离养殖场大门约50米远的地方设置了“养猪重地劝君止步”的提示牌,甚至送饲料的车也只能开到大门口。

“虽然环保要求更严了,但我并不担心,既然打算长期养猪,肯定要把一系列的手续和设施都做好,这样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养猪规模上。”徐红光说,正是因为紧跟政策、科学养殖,遇到了如今的好时机,自己才没有错过。

(曹博记者蒋加磊文/图)

新闻推荐

榜样引领方向 拼搏创造未来 亳州高新区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

——亳州高新区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