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纸一剪呈风流 ——王炳华剪纸艺术赏析
[摘要]——王炳华剪纸艺术赏析
◎超凡
剪纸见于史书,早矣。“对镜贴花黄”,“剪纸为钱,充于祭祀”,均在一千六百年前。
亳州是中华剪纸发源地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成立剪纸学会,第一次会议就在亳州召开,当时的副秘书长就是亳州市宣传部门的领导——可见滥觞之早。
亳州剪纸根植民间,历史悠久,经书画家投入融合,将北方之天真浑厚契入南方之剔透玲珑,风格独具。传到王炳华一代,兀然变异,形成了独特的亳州特色。本次展出的王炳华剪纸艺术,洋洋洒洒,融各种风格于一炉,堪称亳州剪纸艺术的代表。
不同于工艺剪纸的是,王炳华的剪纸都是“作品”,每一幅都是他心血凝成,寄托了他的所思所想、人文思考、文化理解、社会风气诠释,不仅有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自己对新时期文化的衍化。勉强概之,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处理古与今、人与物、花鸟兽,游刃有余,题材广泛;二是技法化境,在虚与实、阴与阳、疏与密方面展现天然功夫;三是独辟蹊径,把现代人物、传说人物交相运用,浑朴中见洒脱,粗犷中含纤巧,韵味飘逸。
譬如他把传说以及文学人物移入剪纸,就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那幅《文王访贤》图,姜子牙的淡然、超然、怡然的神态,与周文王的谦恭、渴望、专注的神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粗线条和细线条的相互交融,强化了艺术效果,远远超出了传统剪纸的题材范畴。“红楼十二钗”造像,“寒塘渡鹤影”宝林二人的悲剧喻示,“湘云醉酒”中人物“醉中的悲苦”,对红楼梦人物做出一种新的诠释,赏析剪纸的过程,成为加深理解“原书”的过程;“八仙过海”“钟馗”“陆游题梅花诗”等作品,描摹的都是神仙人物或者文学大师,这些“人物”的表情应该是最难把握的。但王炳华创作这些“人物”没有一味地遵循传统,譬如“钟馗”,我们看到的“打鬼神仙”都是魔气冲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居多。而王炳华更多的在“神气的尊严”“仙气的飘逸”之外,使用粗细结合的线条,赋予钟馗“人性的可亲”,把舞台人物的元素注入其中,他的钟馗就截然不同,夸张之中洋溢一种凛然的正气和除恶驱邪的阳刚之气。
在处理现代题材的人物时,王炳华的作品更体现出“大匠风范”,他刀下的《祖国万岁》和《国际亳州药交节》,涉及人物几十个之多,憨态可掬的孩子、朝气蓬勃的青年、幸福洋溢的老年,个个神情不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观察生活、描写生活的功力。
王炳华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剪纸的朴素技法,剪刀下的动物尤其栩栩如生,他的《群猫图》,幅幅猫情不同:猫戏青蛙的下视神态,猫戏蝈蝈的半仰视神态,猫戏螳螂的仰视神态,都有不同地表现这些“个色”,才显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在现代题材上,王炳华也能驾轻就熟,《老药农》,再现了炮制中药饮片的传统情景,那种“老药铡”存在了几百上千年,已经或者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也许几百年后,后代人还可以从这幅作品中“复原”切药的历史,从这一点说去,这幅剪纸就有了“剪纸史”的价值。
王炳华的作品还流露出一些象征的意义,比如《友谊长存》这幅作品,画面周遭是一个古老的城墙,而城中有座山,和外面的城河相辉映,象征着山高水长;比如《金鱼满堂》,满幅的金鱼和水草,摇曳出美好生活的富足。
王炳华注意培养新人,亳州剪纸界新秀频出,使古老的艺术芬芳在新的时代。
新闻推荐
亳州公交卡 “通刷”300城 亳州公交推出“交通一卡通”,可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刷卡乘坐公交、地铁
亳州公交推出“交通一卡通”,可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刷卡乘坐公交、地铁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