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幼”的帽子 ◎佘树民
[摘要]◎佘树民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来年,亳州地区城市男性公民在大冬天里不爱戴帽子,这种情况与周边几十公里外的河南省其他市县形成明显的差别。
清末和民国时,亳州老人爱戴六合帽垫儿,形圆顶平,上缀黑、红色顶结;一般群众爱戴毡帽,黑色或褐色卷沿,结实耐用,帽檐卷起,可作眼罩,帽檐放下,可护双耳。
家境稍裕的青年,冬戴“火车头”(东北棉帽),春、秋戴“帽垫”,顶缀红疙瘩(父母新丧为白色);农民尤喜马虎帽,线织的,黑蓝灰色,平时往上卷起,帽下有扁孔,热时卷起,冷时放下,可护耳、颈,在两眼处留下一长形洞,这种帽在亳州叫作“狗套头”帽子。
夏季时,戴草帽、竹编斗笠、苇编或高粱蓖编帽壳。中年妇女多缠包头。夏季女性头戴纱巾(亦叫包头)或勒子。
解放以后,一些不经济、不耐用的帽子,如风帽、斗笠、帽壳等逐渐被淘汰。文革时流行军便帽。
近年来,出现了四季不一、色彩各异、样式不同的线帽、太阳帽、礼帽及礼帽样式的藤帽、灯草帽。但农民仍喜欢鸭舌毡帽和防晒的编织草帽。
男人的帽子,有帽垫子(又名帽壳子),还有凉帽、草帽、毡帽、马虎头、线帽、皮帽、礼帽等。
儿童的帽子有布圆帽、布凉帽、虎头帽、麒麟帽、猪头帽、羊头帽、大风帽等,这类帽子的布料多用绸缎和绫罗,颜色有红黄紫等。儿童帽选取的动物,以威镇灾难的象征物出现,如虎头帽,希望起镇邪的作用。
其实帽子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如中国成语中有“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这里的“冠”和“冕”指的就是帽子。
帽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御寒保暖,可是亳州地处黄淮之间,属说热不热,说冷不冷的地界,冬天最冷也不过零下十三四度,所以即使冬季不戴帽也不会冷到哪去。
然而最主要的是,而今戴帽多从审美功能出发,而戴帽与展示发型是相矛盾的,戴了帽就难呈现发型,所以人们就不得不进行取舍了。
亳州一带男性比淮北一带其他城市的男性,更讲究发形。冬天戴帽子,进入室内后,帽子去型,发型就被压趴下了。
此外,古时戴帽,还有这么一个原因:因头发蓬乱,出现于正规场合就不礼貌,帽子一戴,头发蓬乱的问题就掩盖住了。而现在,平时的发型保持得就很好,如果被帽子一压,美观的发型反而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亳州城市的男人们大多都不戴帽子,影响到近郊农民也不戴帽子了。城市中只有年龄在70岁以上的部分老人,十岁以下的男童才部分戴帽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从事幼教工作二十多年,孙应芳一直关注每一名幼儿的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和表扬每一名幼儿的点滴进步,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
亳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亳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