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精神守护“沉睡的历史”
年逾九十的李灿仍笔耕不辍
他多方奔走全力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他的发现打破了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小麦源自西域的断言,他的论文填补了中日关系在东汉时期的空白……他就是亳州市博物馆原馆长李灿。
因兴趣而投入、因热爱而坚守,李灿用匠心精神进行考古发掘、文物研究、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以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文物工作者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的“初心”。
因热爱文物 潜心研究数十年
1942年,李灿毕业于亳县公立涡北中学,之后曾在亳县多所学校教书。出身贫寒的李灿从中学时期便对历史知识颇感兴趣,教书之余,他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文物。
在空旷的野外,当地人经常能看到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在田野间奔走。老农们知道,那是学校里一位名叫李灿的老师又开始进行考古工作了。
1953年至1955年,在三年时间里,李灿在城父发现了大量的古墓葬、古遗址和文物器具。他将发现的文物上交给省里后,在全国知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逐渐在省里有了名气。
1956年至1989年,李灿先后在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亳州博物馆工作,每天与他热爱的考古工作打交道。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李灿考证发现了曹操宗族墓群、我国古代地下军事建筑——被专家誉为“地下长城”的曹操地下运兵道、东钓鱼台遗址等多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省内甚至全国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用生命守护国家 “沉睡的历史”
对李灿来说,国家的一件件文物是历史的缩影,被烙下了时光的印记。数十年来,李灿发掘保护文物,考证研究历史,用心保护并激活着国家“沉睡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数年里,全国掀起了“破四旧”的浪潮。当时,亳州的许多古墓和寺庙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当时在县文化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李灿虽然被要求停止工作,但他仍然想尽办法保护文物,尽力使文物不遭受浩劫。
“但不管人家咋说,我就是千方百计不能让人破坏,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啊。”回忆起那段连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经历,李灿仍然是感慨万千。在他竭尽全力的保护下,花戏楼、岳王庙、曹操宗族墓群、汤王陵等一个个国家级、省级文物古迹几经周折终于得以保存。
20世纪60年代,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的中间正梁突然断裂,导致前墙倾斜,整座花戏楼几近倾覆。维修需要木料、水磨石青砖、雕刻艺人等,这些都是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灿到北京故宫访问,到东北原始森林伐木,到山西寻找雕刻工匠,到各地庙宇寻求琉璃瓦……经过近一年的维修,花戏楼才得以像今天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亳州标志性古建筑。
“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古迹都历经了时光的淘洗,辗转流离、几经周折,才得以保存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每一件文物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守护和珍惜。”李灿说,发掘、保护文物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爱我们的国家,这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潜心研究打破“权威”
痴迷考古并坚持不懈,李灿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文物与历史,一生为考古事业兢兢业业、坚持不懈,并多次打破“权威”。
1954年,李灿在位于涡河岸边的东钓鱼台遗址试掘中,发掘了一罐已近碳化的古小麦化石。此前,国外学术界断言,中国的小麦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从西域带回来的。而李灿的这个发现打破了这个断言:在原始社会,中国就有小麦出现。这些小麦后来被中国科学院定名为“中国古小麦”。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书法界有一种声音认为,行、草字体最早起始于南北朝,并由此认为《兰亭序》的字体不可能是东晋王羲之的真迹。这场全国范围的《兰亭序》真伪辩,延续十多年之久而没有结束。曹操宗族墓群被发现后,李灿从几座墓葬中发现了300余块字砖,均为东汉时期遗存,上面书写的字体有篆、隶、真、行、草五体。草书中不仅有章草,还有大草。
“这证明行、草的起源可以上溯至东汉。”于是,李灿写了《从曹氏墓字砖看中国书体的演变》一文,并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从此,“行、草字体最早起始于南北朝”之说销声匿迹。
日本历史在我国东汉三国时期有一段空白,特别是中日关系方面。曹操宗族墓群出土了一块“倭人字砖”,提供了这方面的线索。李灿撰写并发表了《从曹氏墓字砖看古代中日文化关系》的论文,在日本引起了较大反响。
多年来,他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考古方面的论文。其中,《亳县曹操宗族墓葬》被评为建国30年重要考古发现之一,《从曹氏墓字砖看中国书体的演变》被收入1992年百卷《中国书法大全》,《亳县发现一批汉代字砖和石刻》《倭人字砖论古代中日文化往来》引起日本学术界重视,在日本引起倭人起源的热烈讨论。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李灿凭着无私奉献、敬业创新的精神,在工作中始终埋头苦干、认真负责,用辛勤的汗水和优异的成绩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的奉献之歌。
老骥伏枥初心不已
工作上有寄托,思想上有信仰。在88岁高龄时,李灿郑重地面向党旗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能够入党,我很高兴。党一直要求我们要为人民服务,我觉得这么多年来能做自己喜爱的考古事业,也是一种为人民服务,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李灿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还能发挥余热,为党和社会再多做点贡献,劲头不减,初心不改。”
“有信仰的人,永远年轻!”如今,已是94岁高龄的他仍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近年来,李灿潜心研究老庄文化和先商文化,并撰写了《华佗三疑浅析》《华佗医学思想与涡水古文化》《厉乡考》《庄周故里考证》《亳州古地道考》《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途径必须立法》等论文,得到学术界重视和认可。
多年付出,使李灿成为闻名全国的考古专家。他先后获得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个人金质奖,安徽文物科研工作突出贡献奖,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亳州市第一届突出贡献人才等荣誉称号。
“我们这一代人推开了皖北地区古文化的大门,真心希望下一代考古接班人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创新推进,对考古工作进行深入发现和研究。”李灿说。
(记者 陈璐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位于市政公园的灯光水舞秀自从开始演出以来,一直受到市民的欢迎。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从10月9日起市政...
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亳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