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清正廉明朱之琏

亳州新报 2017-08-18 09:46 大字

□魏斌

由谯城区国土资源管理局干部薛铁军创作、亳州梆剧团排练的新编古装历史传奇剧《三板正堂》在亳州市公演。帷幕拉开,随着剧情的发展,舞台上跌宕起伏,舞台下群情激愤。当观众看到恶棍王一尺横行乡里、欺男霸女的情节时,无不咬牙切齿,义愤填膺,看到清官朱之廉施计三板处死王一尺时,无不兴高采烈,拍手称快。观众的情绪被剧情如此感染,在亳州的戏剧舞台上,实属少见。2014年10月,该剧代表亳州市赴合肥参加安徽省第七届艺术节,在安徽大剧院演出,受到省城观众的好评。

《三板正堂》取材于亳州历史传说,作者在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将一位刚正不阿、为民除害、清正廉明的父母官,活生生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剧情讲述了清康熙年间,进士朱之廉到亳州赴任,时逢大旱,皇帝奶妈的儿子恶霸王一尺却将全城的水井都封填,只留下他家后花园一口井,藉此调戏霸占前来打水的闺女媳妇,造成水荒加人祸的亘古奇案。朱之廉具实上奏,岂料皇上只颁旨“御赐三板刑三下”,朱之廉为了百姓安危,充分利用木板三下的权利,合理合法地除掉了恶霸王一尺,为亳州人民除了一大祸害。

剧中朱之廉的原型朱之琏,字商玉,号苍岩,奉天(今沈阳市)人,世袭一等侯,进士。他“性廉明仁厚,喜书史,事君亲,接众庶,立身行己,无一不衷于道。”朱之琏性情仁厚,为官清廉,爱读史书,孝敬父老,接近百姓。20岁时任福建建阳县令,政绩斐然。不久升任四川忠州知州。由于多年战乱,忠州“井邑空虚,田畴荒芜”,一派凄凉景象。上任后,朱之琏先从为民疗疾治病开始,使百姓恢复元气。

康熙三十一年(1692)朱之琏从忠州改知亳州。当时就有好友提醒他,说亳州不比建阳、忠州好治理,此地民风彪悍,重武轻文,百姓争强好斗,还是不去为妙。朱之琏回答说为政之要在于因地制宜,不能带有成见。上任伊始,朱之琏访农家,察民情,捉拿地痞恶棍十余人,立地严惩,诸奸猾之人慑服,悔过自改,此后无人敢乱发犯禁。为官期间,他“绝请托,寡宴会,铁面寒霜”,深受民众敬仰。为教化民众,他大兴文教,捐钱重修学宫和魁星楼,选拔一些知识分子在那里诵读讲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民众的读书习惯。渐渐地,社会风气为之改变,百姓打架斗殴的少了,尊礼循法的多了。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两江省乡试解元(举人第一名)被称为“江南才子”的吴楚奇,便是这种气氛中成长起来的。他体恤百姓,想方设法赈济农民,经常散发给农民耕牛和种子以鼓励农业生产。

康熙三十七年(1698),朱之琏因为在任建阳县令期间的一件偷盗案没能及时结案,朝廷打算将其降职调任。亳州民众知道后,奔走呼告,请求留任。朱之琏对乡民说,朝廷的决定不能违抗。无奈之下,大批群众奔赴省城请求中丞范觐将朱之琏留任亳州。范中丞被群众感动,愿意将民众的愿望向朝廷转达。康熙皇帝格外施恩,将朱之琏留任亳州。留任期间,朱之琏更加廉洁勤政,爱民如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乡绅民众集资为其建了一座祠堂,曰“朱公祠”,绘其像,供百姓祭拜。但朱之琏感到自己“以薄德牧斯土,体圣主忧劳、百姓之意,愧未称职”,受到民众如此拥戴有些担待不起,于是决定把祠堂改为书院,以供乡民读书之用。

后来,康熙皇帝南巡,朱之琏三次奉旨随行,得到康熙帝的青睐。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朱之琏升为安庆府同知。当时有人想再次请求朝廷将其留任,但乡民普遍认为,他这次调任是升迁,是荣誉,我们不能阻拦。临行之时,群众带着果蔬、酒肉,夹道送行,“涡水两岸无隙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黄河泛滥,亳州被大水淹没,民不聊生。巡抚知道朱之琏在亳州威望较高,很得民心,于是征召朱之琏到亳州赈灾,就这样他又一次出任亳州知州。再一次到亳州,看到穷困潦倒的民众,他潸然泪下,曰“吾子弟乃穷困至此矣”。为了加快救灾进度,他一边向朝廷申请赈灾物资,一边设法筹措粮食,不分昼夜奔波在救灾一线,使民众度过了灾荒。

三年后他又被调回安庆,又在那里任职六年。后来被推荐出任直隶宣化府知府。十年后,因为奉公守法,口碑良好,特调任正定府知府。

雍正二年(1724年),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隶属正白旗,世袭罔替,负责祭祀明代皇陵。雍正八年(1730年),因病去世。

乾隆七年(1742年),亳州又遭灾荒,其子朱霖以部郎的身份监理江南赈灾事宜,来到颍州府。知道此事后,亳州民众扶老携幼夹道迎接。大家说,这是我们知州的后人。知州当年赈灾济困,惠及百姓,几十年后,他儿子又来救济我们。大家围着朱霖,观其形貌,与朱之琏无异。遂问朱之琏现状,当得知其去世已久,乡民都痛哭流涕。

朱之琏两次任职亳州长达10余年。其功德于民,独深且厚,亳州人民称他为“朱公”。朱公书院坐北朝南,现存山门、过厅、后楼等建筑,为三进院落,甚为典雅。 正门匾额镶嵌“朱公书院”四字,为亳州现代书法家张荫庭手书。山墙镶嵌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皇帝御书赐朱之琏刘禹锡“礼闱金榜揭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动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词石碑及康熙四十六年(1707)八月亳州人吴楚奇撰文并书丹的《朱公书院记》石碑。过厅3间,圆山卷棚式建筑,五架梁结构,灰筒瓦屋面,柱头饰圆雕悬狮、垂鱼,檐枋饰大木立体透雕,有戏文、花鸟图案,雕刻精湛。后楼3间,为尖山式硬山二层楼建筑,砖木结构,灰筒瓦屋面。底层为祀奉朱之琏的场所,供有朱之琏彩色塑像。

查乾隆三年(1738)、乾隆三十九年(1774)、光绪二十年(1894)《亳州志》,皆有朱之琏的传记,但并无三板打死王一尺的记载。该传说如何得以流传?据《三板正堂》的作者薛铁军说,是听评书老艺人宋子德讲述的(见《静静地燃烧——薛铁军剧作选》),据搜集整理该故事的马德昭讲,是听评书艺人常子钧、李传典讲述的(见原亳州市政协编写的《中原宝藏花戏楼》)。这么感人的事情,作为一方之全史的志书为何没有记载?原因可能是:一、事情发生在当朝,王一尺的母亲又是当今皇上的奶妈,算是皇亲国戚了,儿子为非作歹,说出来有仗皇势欺人之嫌,故志书作了回避。二、朱太爷初上任时,确实“访拿豪蠹十余人,立致重法”。朱之琏上任后,为了稳定治安,安抚百姓,捉拿惩办了一批地痞流氓,其中,不乏王一尺那样横行乡里、草菅人命的恶棍,为亳州人民除了害,得到百姓的拥护和赞扬。正史不载,人们用曲艺的形式把朱之琏的事迹编成故事并加以渲染演绎,世代流传,以表达对朱之琏的崇敬和爱戴,这种可能完全是有的。

总之,朱之琏是位清官,是位为民请命的官,他先后知亳10余年,也是在亳州任职时间最长的官。他热爱亳州,热爱亳州的百姓,同样亳州百姓也热爱他,怀念他。至今,他的祠堂仍香火不断,他的事迹仍在亳州民间传扬,他一直活在亳州人民的心中。

参考文献:

1.《亳州志》(光绪20年):“朱公书院记”、“朱公崇祀名宦祠碑记”

2.葛靖雯《亳州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知州》(《亳州晚报》2015.08.14)

3.薛铁军《静静地燃烧——薛铁军剧作选》

新闻推荐

破烂王捡到10条铂金项链还失主亳州一对夫妇在海南拾金不昧 称“再穷不能穷了骨气”

亳州一对夫妇在海南拾金不昧 称“再穷不能穷了骨气”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