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城:一座曾被战火烧红的城池
饮马坑里的泉水依然清澈环境优美的双锁山昔日的城墙已变为良田刘金定塑像
红城村位于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东北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城旧址”内,是蒙城较大的古聚邑之一。红城村始建于春秋,自春秋至西晋一直是淮北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黄淮流域古老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涡水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年,安徽省民政厅公布了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红城村名列其中。
据史料记载,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3月,光武帝刘秀消灭了割据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的梁王刘永。同年7月,永将苏茂、周建扶永子刘纡为梁王,败逃垂惠聚。因见此城依山傍水,退可守,进可攻,便定都垂惠聚。他们利用春秋时期所建的固有城池,在此扩充、训练军队,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室、楼台、亭阁,修筑了内外两道又高又宽的城墙,开挖了又深又阔的护城河,以图东山再起。
建武四年(公元28年)7月,刘秀驻谯陵督战,派兵攻打垂惠聚,因城池坚固,城内粮草充裕,兵勇将猛,久攻不下,后以火攻之。大火连烧十余天,城墙土尽赤,也无济于事,只好撤军。此战过后,人们因城墙被大火烧为赤红色,便又称垂惠聚为红城,沿用至今。
悠悠千载过去,当年的城墙如今已化为良田。“那一片地势最高的地方,就是古城墙的西南角。”王玉锋是一位老师,也是土生土长的红城村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茂盛的庄稼地里,高低起伏的地势是旧城墙留下的唯一痕迹。
与红城村紧紧相连的双锁山是蒙城为数不多的山丘之一,最高处海拔76米,因南北高中间低形似古锁状而得名。傍依涡河,南北走向,与南面的尖山、黄柏山和北面的狼山等群山相连。相传,北宋女英雄刘金定曾在山上安营立寨、保家卫国,山上至今仍留存着刘金定护旗座、刘金定饮马泉、刘金定梳妆台等遗迹。
刘金定是一名与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齐名的女英雄,在许多传说和戏曲中,都能听到刘金定的故事。
刘金定是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东侧的刘庄人,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月,她组织青壮年,在双锁山上安营扎寨,保卫家乡,只要有匪来侵袭,她即带人马前去与土匪摆开阵势,决一死战,直到把土匪赶走为止。据说刘金定是身披金盔金甲,手挥金刀,下骑红马,十分威风,常让土匪望而生畏。后来她与前往东京汴梁搬兵的高琼在双锁山下大战,结果刘金定将高琼三擒又三放,使高琼很是感动,两人就结为夫妻。之后,刘金定带领双锁山上的兵马跟高琼直奔南唐,破了南唐大军,解了赵匡胤之围。赵匡胤黄桥兵变建立了北宋后,辽国对北宋虎视已久,后大举侵犯,赵匡胤就命高琼北上抗辽,刘金定即与夫一起北上镇守雁门关。在与辽国兵马作战中,红马金刀的刘金定所向无敌,让辽兵闻风丧胆,为保大宋,刘金定可谓立了汗马功劳。
如今,登上双锁山,还可以看到当年刘金定在此留下的足迹,有着“双锁山明珠”之称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饮马泉就是其中之一。该泉呈圆形,周围是用石头筑成的围墙,走近看,里面有浅浅的泉水存留。据说,刘金定当年在双锁山上竖旗立寨,每日带领士兵操练。由于练兵场地处山顶,缺少饮水,士兵常干渴晕倒。一天,烈日当空,兵马实在干渴难忍,刘金定的坐骑骝花马奋蹄猛刨,在一块巨石上刨出一个圆坑,顿时冒出满坑清水,虽满不溢,但是人取马饮而不竭,人们称之“饮马泉”。
近年来,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红城村实施了凸显历史文化特色的旧村改造,既保留了古村原貌,又为古老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赵春晓记者路振杰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根据宿州市警方移交的协查案件线索,市生态环境局蒙城县生态环境分局对卢某某涉嫌倾倒...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