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扶贫路上,我把村民当亲人”

亳州晚报 2020-06-19 08:26 大字

朱峰(右)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朱峰了解扶贫羊的养殖情况

朱峰,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界阜蚌高速管理公司高级主管,2014年10月担任蒙城县双涧镇东岳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8年,面对村民的热情挽留,朱峰选择了继续留任。因表现出色,朱峰曾先后获得“全市帮扶干部优秀标兵”、“亳州市优秀青年”、“亳州好人”、“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随时记录村民所需

连日的阴雨天,让平日里热闹的村庄安静下来,趁着雨小的时候我撑着伞到村里转一转,了解村民的情况。漫步在乡间小路上,只见崭新的水泥路一路延伸,许多新修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在文化广场旁边的居家养老服务站里,老人们看着电视领着娃,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来到蒙城县双涧镇东岳村扶贫六年了,看着村庄的变化,我心里比谁都高兴,因为如今的景象很难把这里和当初被称为“空壳村”的贫困村庄联系在一起。

从到村里扶贫那天起,随身带上纸笔,随时记录村民们反映的问题、日常的所需所求,已经成了我的习惯。6月15日上午,我来到东岳村蔬菜种植基地。

基地里紫黑发亮的茄子,通透鲜红的西红柿,鲜嫩水灵的菜椒,结实硬朗的秋葵,开成花伞的白芷……在一场夏雨过后,都可着劲儿茁壮成长,一副丰收的景象看着很是喜人。在基地的一角,贫困户郁建红正干劲十足地在田间忙碌着打理、采摘已经成熟的蔬菜。

在我刚到村子里的时候,郁建红的状态和如今相比判若两人。患有尿毒症的他,无法外出打工也没法做力气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还要背负高额的医药费,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十分悲观。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和村干部除了每日的走访和心理疏导外,还帮其实施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告诉他尿毒症的治疗费用可以通过医疗扶贫解决,让他今后不再为医药费发愁。

考虑到郁建红患病无法做力气活,我就建议他将土地流转出去,然后介绍他到村集体的合作社务工,除了每年的土地流转费外还可获得一定的务工收入。最初的时候郁建红直接拒绝了我的建议,他担心自己没有务工能力,土地流转出去后,一家人的吃喝都成了问题。

知道郁建红的担忧后,我就把他提出的问题一个个记录在随身带的本子上,然后逐个提出解决方案。可能是我的诚意打动了他,郁建红最终决定将土地流转出去试一试。

令人开心的是我没有辜负郁建红一家人的信任,去年他把自家的2.2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获得1760元流转费,在合作社打零工还有近万元“工资”。农闲时,他还在自家树林里养起了300多只土鸡,一年收入也有1.5万元。谈到如今的生活,郁建红乐得合不拢嘴,对今后的发展信心十足。

除了郁建红一家外,在我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还记录着村里许多村民家庭的情况。每晚睡觉前,我都会拿出本子看一看,还有哪家的问题没有解决,哪个家庭提出的建议可以采纳实施。

变劣势为优势走上致富路

看着合作社里一片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我在开心的同时,内心也有着许多感慨。记得刚来的时候,闭塞的交通,让东岳村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喧闹,劳动力外流,农作物种植品种经济效益低,一度成了限制东岳村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

该怎么给村里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一度是我发愁的事情。通过大量查阅资料以及走访党员干部群众,我发现东岳村涡河这道天然屏障,竟然也是得天独厚的资源。涡河沿岸砂壤土质最适合种植多种药材。我决定在这片沃土上做文章。要想做好这个文章,一个是招商引资,一个是说服村民流转土地。

说干就干,在招商方面,很快有一个老板愿意前往东岳村投资种植中药材,初步打算流转土地1000亩。有人愿意投资了,接下来就是流转土地,可是在农村很多老人还认为土地是他们生存的“命根子”,并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很多人都劝我和工作队放弃,可是好不容易寻得的发展路子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

一次说不通,就去第二次、第三次……我们从种庄稼的投入、收入算账,然后又把土地流转后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进行比较。在我们反复而真诚的劝说下,大家开始慢慢了解和接受,终于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

如今,我们东岳村的产业遍地开花。1000亩中草药基地、200亩183个蔬菜大棚、2座187千瓦光伏电站、1000平方米的扶贫工厂拔地而起。村民在领取土地流转金的同时,还能到基地或蔬菜大棚务工挣工资,年收入明显提高。

把村民所需当作努力的目标

6月16日上午空闲时候,我来到村里的皮件厂了解最近的销售情况,遇到了正在这里工作的贫困户丁延国。丁延国患有脑血栓,行动不太方便,妻子又患有高血压,两个孩子还在上中学,家里土地少……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压力曾一度让他头疼不已。

知道丁延国的情况后,我和工作队帮助他将2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每年可以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并把他介绍到村里皮件厂上班,为他的妻子郝翠侠争取到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还给他家的孩子申请了学费减免。现在他们的家,看病上学都不用愁了,生活有了向前冲的奔头,往日的阴霾一扫而光。

在东岳村,像丁延国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我们村干部根据实际情况,设立10个生态护林员、保洁员、光伏看护员等公益岗位,每人每年可以增收7200元。老百姓都忍不住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啊,党的干部也很好,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日子越过越好啦!”

如今六年过去了,不变的是涡河依旧流水淙淙,改变的是沿河充满生机的农田景象、村民鼓起的钱袋子和灿烂的笑容。

回忆自己驻村扶贫经历,我想说,既然选择了第一书记这份责任,就要为老百姓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再苦再累也值得。正如我们村干部说的那样,“只要思想通、人心齐,就没有打不赢的仗!”(朱峰/叙述记者李锦文/文图)

新闻推荐

“智慧资助”精准识别贫困生 让资助更公平高效,也更有温度

让资助更公平高效,也更有温度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