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国楹联报》的前世今生

亳州新报 2017-03-31 10:00 大字
2007年《中国楹联报》2006年《中国楹联报》

3月27日至29日,大蒙城将举行中国楹联报创刊3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十三届中国(蒙城)楹联论坛。提起《中国楹联报》,不少人感到诧异的是,这张报纸的社址为什么会在蒙城?蒙城作为一个县城,为什么会办有一张国字号的报纸?

1987年春节前夕,蒙城县文联的几个文人墨客在闲谈时把话题聊到了写对子上。有的说:如今改革开放好几年了,城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行各业都有了新气象,可是每年过年写起春联来,却还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子。有的说:我看也是,眼下快要过年了,要不咱们就来个新的尝试,编写一些新春联提供给城乡的书法爱好者,让他们用新内容来讴歌改革开放,赞美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一致同意,说干就干,没过几天,一张由蒙城文联人精心创办的折叠式楹联小报,在1987年1月18日正式诞生了。

这张楹联小报创刊号的报名为《楹联报》,是折叠式八开共十六版的小报,第10版注明“楹联报·第一期·迎春专号”。

创刊号上并没有编写人员的名单,到了1987年4月10日的第二期才增加了参与编写人员名单——顾问:裴国昌、白启寰;总编:王怀言;副总编:茹冰、芦干;编辑委员:李希让、宣庆元、慕占民、冯腾月、殷克毅。

《楹联报》创刊号上的主要栏目有:新联集锦、旧联掇英、楹联应对、楹联趣谈、联坛信息。

其宣传广告文字简明、富有个性,读来朗朗上口:

楹联小报,全国首创。

款式新颖,印刷精良。

古今兼纳,雅俗共赏。

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陶冶情操,净化思想。

文明建设,百花齐放。

不久之后,《楹联报》创刊的消息不胫而走,省内外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全国各地的广大读者,尤其是楹联爱好者对这张报纸给予了充分肯定。上海的《文汇报》冠以“全国最小的报纸”予以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期刊世界”栏目也作了专题介绍。

一石激起千层浪。《楹联报》的创刊,在全国文化界、收藏界引起了反响。时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的魏传统将军、副会长马萧萧先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示了祝贺;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吴小如,南开大学著名教授、商务印书馆总编刘叶秋先生欣然受聘出任报社顾问,更进一步提高了《楹联报》的声誉。

《楹联报》创刊之初,出版周期并不固定。试刊两期后,由于经费等原因,同时也为了申办刊号,《楹联报》暂时休刊。其间,时任蒙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怀言作为报社第一任总编,带领报社几位同志几上省城合肥,为《楹联报》争取到了省内刊号。1988年7月,《楹联报》复刊,安徽省群艺馆参与合办,出版周期开始固定为月报。从1988年10月,也就是总第6期报纸开始,中国楹联学会参与主办,报头由著名艺术家马萧萧题写。从第10期开始,报纸版式改为八开八版带中缝样式。

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文联的一级学会,学会成立后没有自己的机关刊物。1988年10月,时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的魏传统将军与王怀言在北京相见,一经商谈,中国楹联学会当即决定参与主办《楹联报》。1991年,报纸改为由中国楹联学会主办,并更名为《中国楹联报》,正式成为中国楹联学会的机关刊物。

1989年12月,蒙城县编制委员会下文成立“楹联报社”,并核定全额财政供给事业编制,配备专职人员担任报纸编辑。从1991年开始,先后有三四名年轻同志调入报社担任编辑,《中国楹联报》的编辑力量进一步加强。1993年,《中国楹联报》版式改为四开四版,每半月一期。1994年,报纸出版周期改为每周一期,并申办了邮发代号25-57。

2002年11月,为了扩大影响,拓展发展空间,报社迁址到省城合肥,由安徽省文联前党组书记刘景龙担任社长,并请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沈鹏先生题写了报头。由于多方面原因,一年后,报社重新迁回蒙城。

2012年7月,根据中国楹联学会的要求,《中国楹联报》版式改为对开四版,报头改由时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题写。

《中国楹联报》历经三十年的风雨洗礼,读者遍及全国各省(市、区)及海外华人圈。她为楹联文化的复苏和发展摇旗呐喊,其内容质量和品位代表着中国楹联界的层次和水平。如今她已经成为我们蒙城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郏云海)

新闻推荐

志愿服务 温暖老人

3月22日,志愿者在蒙城县岳坊镇葛寒寨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为老人服务。据悉,岳坊镇团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联合镇文明办、党政办、组织办、武装部、扶贫办、危改办,开展“居家养老中心”志愿者服务...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