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灵魂 蒙城美丽乡村建设“内外兼修”
游客在蒙城县双涧镇竹海湾观赏盛开的郁金香花。胡卫国 摄
□本报记者 刘景侠
不久前,在2014年度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验收工作中,皖北片区共有9个县区获评“安徽省2014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其中亳州市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占据了三个席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蒙城县以优异的成绩高居皖北片区首位。蒙城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到底有何过人之处?一个皖北县城又是如何打造成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典型的?为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增内涵添底蕴,文化成为新风景
“坛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弘扬北冡文化,我们在这里建设了北冡文史馆,馆内珍藏了近年来出土的各种文物,对研究北冡文化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蒙城县坛城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冡文史馆的建设是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走进北冡文史馆,里面展览的内容极其丰富,坛城“一山一水一古城”“五贤八景四遗存”的文化精髓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山一水一古城”即这里的北冡山、淝水、北冡故城,“五贤”分别指曾在这里生活的五位贤士:一代明君商汤、一代先哲庄子、一代名将檀道济、山桑侯王常、鲁王任化邦;“八景”是指八角井、上下寺、黑龙潭、卧龙岗、凤凰头、量沙台、饮马泉、仙人桥;“四遗存”指这里的战国故城、芮集孤堆、量沙台遗址、古墓葬群。
北冡文史馆所在的坛城社区是2014年度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当年,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当地把文史馆的建立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把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史馆建成后,与周围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融为一体,透露出深厚的文化气息。坛城社区也因此成为亳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典型。
像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做法,在蒙城县还有不少。例如漆园办事处十里井村建立高琼等名人乡贤馆;许疃镇锦花村挖掘尉迟寺文化;篱笆镇代园村展示三花之乡、耕读文化;板桥集镇桂光村打造楹联之乡;岳坊镇岳兴村体现岳飞精忠爱国精神,并建设时白林艺术馆;马集镇田桥村依托10家规模企业,修建产业展示馆,集中展现企业文化风采。
蒙城县在2014年7个省级示范村建设中,结合各村实际,科学定位,挖掘历史底蕴,明确建设主题,丰富乡土文化,展现村庄个性化风貌,打造历史文化、乡土文化镇村,推动了多元化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的提升成为蒙城县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软实力。
在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同时,蒙城县还要求乡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礼堂,为村民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支持。如今,已经建成的农民文化乐园早已成为村民享受文化大餐的聚集地。另外,当地还通过设置名人榜、励志榜等方式,把村里的文化名人和大学生风采在乡村文化墙上予以宣传,既烘托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又凝聚了民心。
“林拥村”“绿满地”,皖北乡村别样美
蒙城县的美丽乡村建设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绿化。
该县强力推进“林拥村”建设,要求镇、村在修建道路时两旁都要种树,由“林拥村”逐渐向“林拥镇”、“林拥县”过渡,以期最终达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化效果。
在传统的树木种植过程中,大部分树木的根部会有裸露的泥土。而记者在许疃镇锦花村看到,这里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而在每棵树的树底下,当地则别出心裁地种上了蔬菜、花生等农作物,这样既遮住了裸露的泥土,又给绿化增色不少,极具乡土特色。如今这种把绿化做到细微极致的做法已在全县广泛推广。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绿化是扮靓乡村的重要举措。按照“政府指导是前提,群众自愿是基础”的思路,蒙城县要求各个乡村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建设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等,把清洁卫生、拆除危房等小项目交给当地群众实施,激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规划结构设计上,当地结合街道绿化、街头绿地,打造景观带,彰显人文特色和建筑特色,做到科学布局,综合配套,特色突出,实现风貌田园化、功能城市化、居住人性化。针对村庄不同建设类型,选择建设微动力、太阳能、生态净化等不同方式的污水处理设施。
在绿化建设中,当地乡村还结合地方树种,精心做好绿化设计,大树与小树、本土树种与外地树种错落有致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广场周围及道路两旁的多姿绿化带。无论是驱车还是漫步,走进蒙城县每一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你都可以看到乡村主干道两旁矗立着大量的花草树木。徜徉在路上,林荫掩映,鲜花点缀,加之碧绿的农田,还有两旁村民庭院彩绘的文化墙,俨然一道农家“风景线”。
“再用心”“再细心”,蒙城身姿更秀丽
蒙城县美丽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文化提升和绿化改造是蒙城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两大法宝”,这也是蒙城县能够在2014年度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验收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对基础设施、破旧房屋等硬件的改造建设是每个地方都会做的,这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动作。在完成基本动作的同时,再用心、再细心才能做得更出彩。”正是这份“再用心”和“再细心”,使蒙城县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提升了美丽乡村的文化氛围;正是这份“再用心”和“再细心”,让蒙城县把乡村绿化做得更精致,更令人眼前一亮。
而“再用心”和“再细心”的背后,是蒙城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
自2012年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蒙城县坚持以村镇规划为引领,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重点,牢牢把握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这根主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年来,蒙城县共建设省级示范村21个,其中新建型12个,旧村整治型和改造提升型9个。小辛集乡李大塘村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许疃镇被评为“全国生态乡镇”;李大塘村建设规划获得全省美丽乡村规划一等奖,范集工业园区韩寨村获得三等奖,同时又获得“安徽省宜居村庄”称号。在连续两年的全省美丽乡村考核验收中,蒙城县均位列皖北片先进行列。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当地注重产业支撑、决策先行、分类指导、文化提升,依托中心村的资源优势,合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该县加大重点示范村产业扶持力度,引导资源优势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一个以上规模土地流转,打造一处农家乐示范点、引进一个龙头企业“五个一”的产业发展。鼓励集镇周边村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微小工业,带动群众就地就业,促进人口集聚。同时,利用农村淘宝项目,打造电商平台,完善“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项流通功能,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慎砍树、少拆房”,因地制宜再出发
按照村庄布点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县4000个基层村(自然庄)将规划建设为450个基层村和216个中心村。
蒙城县美丽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各中心村实际情况,当地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不同建设模式。对于乡镇政府所在集镇周边村重点以拆迁新建型为主,统一布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培育一批“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美丽乡村、美丽集镇。保留中心村重点以旧村改造为主,不搞大拆大建。主要以现有的新房、道路、沟渠等布局为基础,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到“慎砍树、禁挖塘、不填沟、少拆房”,既省钱省力,又能保持乡村特色。
蒙城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是亳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目前,2016年度5个省级乡镇政府驻地所在村中心村、37个省级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利辛县2016年整县推进47个省级中心村的建设都在扎实有序推进中,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亳州的乡村也将变得越发美丽。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18日,市长杜延安到蒙城县、涡阳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强调要火力全开、马力开足,多措并举、竭尽全力,确保早日实现脱贫目标。蒙城县漆园街道办事处淝河村是杜延安的扶贫联系村。杜延安曾先后9...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