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任士江

拂晓报 2016-09-12 00:00 大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这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璞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针对语文课堂上出现教师分析为主,忽略学生阅读的现象,笔者在组织教学时,尝试用“四读”法即通读感知、细读悟语、 品读悟情、诵读积累,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以读为主,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热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通读感知。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我们从不少课堂中看到,教师一进教室,就非常直白地说“请同学们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这话,是那样的朴实、真实,凸现出教师“以读为本”的新理念,促成学生对“读”的高度重视,养成良好的“读”的习惯。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细读悟语。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读写结合、读议结合、读练结合三个特征。

三、 品读悟情。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四、诵读积累。“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读会背吗?”教师一煽动,学生跃跃欲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为之喝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哪一位文学家不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

当然,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也并非都要有这样一个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组织学生的读的过程。文章难易程度不同,以及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接触程度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或省略一些步骤,或改变一些读的顺序,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深得学生的喜爱。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许疃中心小学教师) 

新闻推荐

“好妻子”徐红 冒险割肾救夫

徐红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她的丈夫是偏远地区的基层民警。1991年,徐红和丈夫张洪建结婚,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张洪建在偏远的农村派出所工作,所里人手少、警情多,有时被派出值...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