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引导流动党员为驻地繁荣当先锋、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离乡不离党 党旗别样红
本报通讯员 宋健本报记者 黄永礼
亳州市谯城区十九里镇马寨村流动党员梅岩,在外创业小有成就后,动员11名流动党员一起返乡创业,成立梅岩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帮贫济困,带动群众致富。
“目前已帮助7名残疾人就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合作社每年拿出10余万元,给子女考上大学、参军、8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和困难的社员发放补助。 ”梅岩告诉记者,目前已有122户加入合作社,带动2000多户订单种植,技术培训近万人次。合作社先后荣获省级示范社、市级龙头企业等省市荣誉10多个,成为远近闻名的流动党员返乡创业的典型。
据介绍,亳州现有流动党组织186个,流动党员8953名。针对近年来党员流动数量增多、流动范围扩大、流动时间延长的现状,亳州市不断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积极从管理、帮扶、引导作贡献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地建功。
打破区域限制,亳州市引导各地“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积极构建双边联系共管机制。同时,创新管理教育方法,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管理手段,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服务。
谯城区大杨镇党委采取定期更新、年终汇总的方式,建立起完备的流动党支部的党员信息库。打开信息库,记者看到,党员的分布、构成、流动等情况一目了然。“实行信息化管理,做到联系对象明确、联系责任落实。 ”大杨镇党委书记阮涛介绍,镇党委为各驻外流动党支部配备了党建指导员,定期和不定期地奔赴流动支部所在地现场办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并邀请区委组织部领导、区委党校讲师到流动党支部为广大流动党员上党课、做宣讲,提高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宗旨观念。
亳州各基层党组织实行接待流动党员首问责任制度和登记报告制度,把流动党员纳入本地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整体工作之中。通过党员服务中心和站点,积极为流动党员开展各项服务,内容涉及党务政策咨询、党建知识教育、组织关系接转、困难党员帮扶、生产生活求助等。近年来,全市党员服务中心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2800余项,组织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600余次。
为使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安心工作,亳州市各级党组织千方百计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涡阳县义门镇青年张军,常年在上海务工,家中老父亲体弱多病,缺人照顾。村党支部干部了解到他家的困难后,主动承担起照料老人的事务。深受感动的张军,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还带着150万元资金回乡创业,成为该镇“双培双带”的致富带头人。
为驻地繁荣当先锋,为家乡建设作贡献。亳州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带动作用,激活流动党员辐射力,离土离乡不离党,高举党旗担责任。
利辛县阚疃镇驻上海流动党总支,下设6个党支部,分布在上海6个县区,平时与安徽驻上海商会联合为企业、打工者提供政策、致富信息、化解纠纷等服务,该总支的先进事迹被当地媒体专题报道。蒙城县庄周办事处流动党员、宁波市亳州商会会长张显旺回家探亲时,听说乐土镇一个正读初三的同学罹患急性白血病,哥哥因此辍学打工时,立即号召商会会员单位党员捐款,并将募捐到的94000元送上门。
“把家乡优势资源、劳动力带出去,把外地资金、技术、信息带回来。”广大流动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反哺家乡,回报乡亲。去年,亳州全市流出党员返乡创业就多达200余人,带回和引进发展资金10多亿元,创立食品药材、家具建材、房地产开发等项目数十个,带动就业岗位近10万个,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占峰记者武长鹏)8月31日,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蒙城县城关镇高中毕业生王龙到葛寒寨村乡贤馆,听取恢复高考以来该村234名学子走进高校的励志故事,为自己圆“大学梦”加油鼓劲。近年来,蒙城...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