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蒙城僧王府 □刘勇

亳州新报 2011-07-20 01:17 大字

僧王,即僧格林沁,蒙古族科尔沁旗人。道光五年(1825)袭封为郡王,咸丰三年(1853)受命为参辇大臣,率骑兵防堵太平天国北伐军,因有功,后被封为亲王。

据史载,同治二年(1863),蒙城县城被捻军苗沛霖(寿县苗圩人,捻军首领)部围困数月之久,城内米尽粮绝,饿死者甚多,形势十分危急。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僧格林沁带领两万清兵赶来解围,镇压了捻军。当时的官府和城内绅商集资为僧格林沁建了一座祠堂,群众习惯称为僧王府。

在历史的字里行间里,我寻到僧王府的点滴资料,令我费解的是如此厚重的事件,怎么在历史的记载中是那么的单薄呢?带着疑问和费解我只有在留下的文字中徘徊,希望能得到更清晰的答案。

蒙城僧王府建成于同治末年,那时僧格林沁已被农民起义军杀死。祠府占地约1500多平方米,坐落在西门内二郎庙街(今新民街)西端街南,建筑规模当时是比较宏伟可观的了。院落呈正方形,后边是正殿三间,砖木结构,屋顶是砖制滚龙脊,大殿门窗都是木刻各式透花图案,殿内后墙置一木制条几,上有一木龛,供僧格林沁牌位,中间一行金字名衔,闪光耀眼,两边上下都刻有浮云金龙,高约三米,宽约一米,工艺尚精。大殿内还有四根红色立柱,直立在四个石鼓之上。

大殿东西两侧,各建配殿三间。东配殿为祀本邑名人参将(副将衔)黄大道(字骏卿)之殿,西配殿为俞澍(河北宛平县人,咸丰五年时的蒙城县令,后提升为制台)之殿。殿内供奉着他二人的牌位,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守城有功者。

在记录历史的文字前,我仿佛走进了那个久远的时代,在王府前踱步,昔日的繁华落进历史的烟云之中,给我们留下的是传说中的神奇。随着历史的推进,很多记忆都略显苍白,或多或少在遗憾里叹息。

曾记,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太虚之境栩栩起舞,给古朴的小城留下了“浪漫之城”的称号,他曾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一个孤傲的灵魂,任一缕漂泊的思绪在漆园古城的灵魂中增添烂漫与丰盈,文字中我们看到大院南部,分别有三座门楼,但相互衔接。两边为侧门,中间为正门,正门上悬挂着“僧王府祠”金字横匾。两边门常闭,进出僧王府都由正门经过。看不到刀光剑影的厮杀,看不到旌旗猎猎,看到的是一个王府的落寞,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浪花淘尽英雄的时代。

如今僧王府已不复存在。在僧王府门前,原有一条东西小巷,因建了僧王祠,随将小巷加宽,定名为僧王府街。民国时期,僧王府改设学校叫新民小学;以后改为蒙城县中,即现在蒙城一中。由于一中不断扩大,僧王府原来的面貌已经踪影全无。走出王府胡同,重新漫步在古巷时,两边小店已披上了落日的余晖。在这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百年老巷里,昔日僧王府门口的上马石也沐浴在夕阳里,仿佛在思索着过去,好像又在等待着新生。

新闻推荐

蒙城县王玉芳: “要说让我不管他,我做不到”

“照顾五六年了,庄子里谁不知道?”在蒙城县庄周办事处红光村大联队,提到王玉芳,村子的人们都很感慨。“喂饭、翻身、洗澡……她有耐心,把她‘那口子\’照顾得没得说!”74岁的...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