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郭云凤:传承民间说唱艺术的大学生 □马明亚

亳州新报 2010-12-08 17:54 大字

学习之余,郭云凤痴迷于钻研鼓书说唱艺术 →

一位从蒙城农村走出来的大三学生,自八岁迷上了鼓书的说唱,一发不可收,十六年来,不顾家人反对,视说唱艺术如命,坚持走说唱之路,利用假期,到各地边唱书边走访艺人八十多位,在蒙城、亳州、淮北、宿州、阜阳、合肥、徐州、开封、宝丰、马街、郑州、石家庄等地唱书计六百余场,自觉承担起了传承民间艺术的重任......

和当下许多大学生不同,来自蒙城县岳坊镇翟湖村郭庄的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郭云凤没有电脑,也不喜欢和同学出去玩,除了学习以外,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六面大鼓,三十支鼓条,十二副响镰、云板,近千本鼓书和近八百盒磁带、光盘。

迷上鼓书

郭云凤迷上鼓书说唱,与他的爷爷唱戏、妈妈唱书有关。郭云凤父母都是农民,只不过父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母亲也曾唱过琴书,因而双亲应该算是农民中的文化人,他的爷爷年轻时也曾随着乡村的戏班子唱过梆子戏。可能也正因为如此,郭云凤的父母对子女的希望比一般的家长更加殷切:他们半生烟尘,一路辛酸,不希望郭云凤重复老一辈的说唱之路,认为那是下九流的,不能养家糊口,而是希望郭云凤在上学的路上能够一帆风顺,将来能有个好工作。

但命运却偏偏驱使郭云凤走上了唱书之路。

八岁那年,除了同其他小朋友一样,上学、玩耍,郭云凤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照顾一个亲如一家的邻居大奶奶。当时大奶奶上了岁数,长年瘫痪在床,十分孤苦。不光要人照顾吃穿,而且要人陪着聊天解闷。本来郭云凤的母亲可以照顾,可因为实在太忙,母亲考虑再三,就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郭云凤。

郭云凤从小爱济贫扶弱,在他的心目中,老年人是社会中最弱的一群,所以他自从小儿就爱与老人在一起。对于照顾大奶奶,郭云凤十分尽心,每天除了给老人家讲些村里的见闻,他还想办法买了个小录音机,经常给老人家放戏曲、鼓书磁带听(当时买不起电视机)。大奶奶十分高兴。看到大奶奶高兴,郭云凤更来了劲,专拣老人家喜欢听的磁带买来放。不知道听了多少,更不知买了多少。诸如《老来难》、《十大劝》、《郭举埋儿孝母》、《吕洞宾戏牡丹》、《罗成算卦》、《杨家将》等能一连放好多遍。

当时听的,不光大奶奶,连左邻右舍半个村子的人都来听,门前常常坐成一大片,像开会一样。当然,其中听得遍数最多又最入神的,还是郭云凤。他不但听,而且学唱。整天走着唱,坐着唱,连睡到被窝里也哼哼,以至于罗成、程咬金、秦琼、张飞、赵云、杨六郎、穆桂英、樊梨花、薛刚等英雄人物仿佛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买书之路

上了初中后,郭云凤已不满足于听磁带,开始买与唱书内容有关的武侠、演义之类的通俗小说看。简直像着了魔一样,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父母十分着急,几次三番地讲道理,最后父母不得不下了一道死命令,不准郭云凤再说唱,凡与考试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能买,买了就当场撕掉。但郭云凤晚上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还要看,有时就躲到村外柴垛里面看,常常是忘了吃饭,忘了睡觉,甚至有夜不归宿的情况。父母有一次就干脆把他锁起来,给吃,给喝,就是不给行动自由。

因几分之差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后,郭云凤考到蒙城县四中。离家三十多里,父母再也管不住了。郭云凤发疯一样到旧书摊上买自己爱看的那些书:《三侠五义》、《封神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罗通扫北》、《童林传》、《响马传》、《天龙八部》……一下子堆了半间屋子,总共不下八九百本。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给的钱仅仅够生活费,为了买书, 郭云凤经常扎紧腰带,人饿得皮包骨头露青筋。

第一面鼓

看的鼓书越多,知道的故事就越多,知道的故事越多,就越想自己练着唱。可是,鼓呢?

大鼓可不比书。一本武侠演义,在旧书摊上也只是三五元,可一面大鼓则动不动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所以,尽管郭云凤非常渴望能买一面大鼓,可一直只能停留在昼思夜想的份上。

有一次到庄东头的小卖铺买东西,发现小卖铺东墙上挂着一面有点发黑的大鼓,原来开小卖铺的老人年轻时就唱书,而且在当地还小有名气。只是因为当时上了年纪,才不得不割爱停艺,在家开个小卖铺来糊口度日。于是郭云凤到小卖铺的次数日益增多。有时还禁不住问老人过去走南闯北的唱书故事。当谈到高兴处,老人还会摘下那面鼓演示一番。每当此时,他就总是左敲敲右敲敲,东摸摸西摸摸,爱不释手。

买一面属于自己的鼓是郭云凤的目标,那年冬天,母亲给郭云凤60元钱,让他买件新袄。郭云凤把这60元钱留着,一分不动,然后就到处打听买鼓。当听说到利辛能买到时,就利用一个双休日,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直奔利辛县城。寒冬腊月,顶着冷风疾驰在由蒙城去利辛的公路上,冰冷的汗水浸透了他的内衣。公共汽车一辆辆呼啸而过,车内乘客神情悠闲。可郭云凤丝毫不羡慕他们,因为他自己马上就可以拥有一面鼓了,这比什么都强。

蒙城距利辛县城80华里,等郭云凤到了利辛县城,已是万家灯火。迎着闪闪烁烁的霓虹灯,他问遍了大街小巷,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卖鼓的地方。天越来越黑,没有买到鼓的郭云凤不甘心,准备等到第二天再问。舍不得拿腰里的60元钱去住旅舍,他就找了一个能避点儿冷风的废弃的花池子,躲了进去,尽量躬着身子,抱着肩膀蹲在那里数星星,盼望东方发白太阳出来。

第二天,当郭云凤把60元钱递给一家鼓店老板时,老板吸溜了半天嘴,说:“你小孩子家老远地跑到这里也不容易。”说着退回了一元钱,说:“留给你路上买个烧饼吧!”

啃着干烧饼,心里想着轻快的鼓点,郭云凤蹬车的双腿分外有劲儿。

拜师学艺

有了鼓,可自己胡乱敲着鼓,东挖一句西挖一句地跟着磁带唱,是很难入流的。所以郭云凤总想访师、投师,以求指点。然而,要访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总是需要点勇气的。更何况,这些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又地处偏僻,个人信息又比较闭塞,所以郭云凤访师之路也并不比买鼓之路轻松多少。

为了拜访自己经常听的磁带上的张桂银老师,郭云凤三番五次地去涡阳,先是城区后是乡下,但终是没有找到。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郭云凤才拜到张桂银门下。

听说凤台米集有位老艺人姓佟,外号“佟瞎子”,郭云凤就利用双休日,步行150多里,费了很多周折,找到了“佟瞎子”的家。可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片颓垣断壁——老人已于前年去世,连房子都塌一年多了。

有一天,一位溜弯的老人对郭云凤说:“你问张桂银我找不着。不过另外一个人你倒可以去访访。他是正宗的张门大鼓的传人,名叫邓永华,就在咱蒙城北关庄子牌坊摆地摊……”一听这,郭云凤顿时来了精神,立马按老人的指点去找,碰巧,郭云凤问的第一个人正是邓永华本人。听了郭云凤的来意,邓永华很意外,很激动,立即收了摊子,带他回家去,并答应每个星期六专教他唱。

高中阶段的日子里,郭云凤几乎每个双休日都是这样度过的:星期六到邓永华家,星期日到张桂银家。别的同学多是利用双休日请老师补数理化,而郭云凤却利用双休日投师学大鼓。

到了合肥上大学,郭云凤又访到了肥西的马云城。马云城不顾年事已高,帮郭云凤具体梳理了许多唱段,纠正了许多演唱中的毛病。马云城待郭云凤如子,郭云凤视马云城为父。

自从迷上唱书,郭云凤先后访艺人八十多位,可以称得上老师的有二十四位。

出场唱书

郭云凤第一次公开出场唱书是高一暑假,在蒙城圣人殿广场。当时郭云凤有些紧张,唇舌打摽声音颤,手没有放处,鼓点乱。可当时听的两三百人硬是不走,听后还一个劲地给鼓励:“小伙子,唱得不错,‘金马驹子\’吕元学死后,大家好多年没听到大鼓了……”

今年“五一”长假郭云凤到淮北赶相山会,在相山脚下的一个场地,从早晨六点到下午四点,整整唱了十个小时,仍然是人越来越多。郭云凤从头到尾滴水粒米未沾,确实唇干舌燥、力不从心了。可听众却一个劲地鼓掌,硬是散不掉。

今年暑假在开封龙亭广场,郭云凤一连唱了五个下午,开了一部《杨排风大战北国》,听众们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热情不减,掌声如潮,再三再四地要求在开封能多唱几天。

辛酸江湖

出场唱书,郭云凤也经常遇到麻烦。高一时在蒙城圣人殿广场唱书,一个醉汉跃到他的面前,伸手把鼓条夺过去,歇斯底里地咆哮:“唱个鸟,害得人不能安生!”上大学时,在合肥小花园唱书,几个保安走过来大嚷:“再唱,再唱把鼓给你撂河里去!”在市区魏武广场唱书时,几个“保安”三番五次地不让唱,最后竟然一拥而上,扯的扯,拉的拉,多亏当时听书的人多势众,众怒难犯,最终几个“保安”诺诺而退。

……

每次遇到这样的事件,郭云凤都是拱手施礼,满脸赔笑,不敢有半点的不恭。可事后回到住处,就再也抑制不住起伏的心潮,忍不住委屈的泪水诘问苍天:“天哪!一个穷学生出来唱唱书,究竟是错在哪里呀!?”

传承文化

唱书之路很艰难,但郭云凤认定了自己所走的路。郭云凤说,在走访的八十多位艺人中,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两位。其余的,年龄大多为六十岁以上,甚至七十八十,再也唱不动了。谁来接班,今后谁还为那些爱听说唱的人演唱?当然需要人,需要一大批年轻的说唱从业者。

“小时候爱听书,那不过是一种兴趣,而现在,确实有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要传下去。可现在愿意从事这个行当的年轻人少之又少,用几近濒危、后继乏人来概括说唱艺术的形势,并不为过的。”郭云凤说,“我越想越感觉到责任的重大,任重道远。”

新闻推荐

楚村镇节前排查安全隐患

本报讯(代明明)元旦前夕,蒙城县楚村镇组织安全办、综治办、派出所等相关单位对辖区内的轮窑场、液化气经营户、烟花爆竹经营户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

蒙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