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家宅院:见证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亳州新报 2010-12-14 17:54 大字

杨家宅院前影 ↑杨氏后人介绍现存杨家宅院构造

清朝道光年间,蒙城有位名叫杨克绪的人,从一个逃难难民突变成人们口中传说的“杨半城”。 传说,他不经意间从屋底挖出一船黄金,恐怕想不富都难。

至今,该县众多的文史资料中还记载着不少杨家的故事,杨家的大部分子孙仍散落在蒙城境内,关于杨半城的那些事儿还在他们口中传说着。现在蒙城县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杨华民也是杨克绪难以计数的后代中的一位。

发迹: 毛驴踢出一船黄金

杨华民说,他所知道的说法来源于他的“大奶奶”,一位1890年出生,并在杨家生活了70多年的老人,信息应该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杨华民说,小时候,奶奶就经常搂着他讲杨家的过往。

“大奶奶”口中的杨克绪本是山东人,因闹灾荒,从家中分得一头黄牛,后将黄牛变卖,买了一头小毛驴和城北门旁的两间带院小房子。院子中有一根站柱,杨克绪一直用它拴着小毛驴。有一天,杨克绪意外发现小毛驴一被拴在站柱上就用蹄子往地上踢,而拴到别处就非常老实。杨克绪便喊来两个儿子,三人一起在拴毛驴的地方往地下挖,三天后,他们惊喜地看见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和一些红色已经腐蚀的木头。

三人琢磨了很久,最后认定那是一艘古沉船,而他们屋底下就藏着一船的宝贝,而且藏宝范围远远超过他们家的两间小屋。于是,杨克绪拿了一部分黄金高价将邻居的房屋及地买下来,并在地的周围盖上了高高的围墙。随后,杨克绪便带着两个儿子趁晚上挖地下的宝藏。据说,当时挖出了一船的黄金。

兴旺: 房产遍布周边县市

中国人有了钱自古就习惯买地产,杨克绪也是如此。他把大量财富撒在了东至怀远西至阜阳等周边县市的土地上,而且杨克绪用高价收购城中最好的门面房。杨华民说,当时蒙城县一半以上的门面房都被杨克绪买去,也随之被人戏称为“杨半城”。

富裕之后的杨克绪在当地也留下了好名声。有一年,蒙城县内闹灾荒,百姓们食不果腹,为了救济灾民,杨克绪在城的四个大门口支起了数十口大锅熬粥,以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后来清朝朝廷闻听此事,赏赐杨克绪一件五品黄马褂,杨家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

杨克绪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爱听戏,有一次听到《杨家将》中有一段唱道“河东天坡杨府”,杨克绪有了一个想法:在蒙城也造一座河东杨府。于是,杨克绪在涡河全集段河东侧建了杨府,后此府被天平天国起义军烧毁。

衰败: 子孙成了贫下中农

杨克绪死后,他的子孙竟无一做生意或劳动,他们在城中建了几座花园,整日挥霍钱财,到光绪年间家境日渐衰落。

史料记载,民国初期,杨家祠堂曾被当地恶霸张六王霸占多年,杨家人多次上告无用,亏得当时一位清廉的县长上任,杨家人才把自家祠堂要回。可见,从那时起杨家人的地位早已不能和往日相提并论。

杨华民说,十年浩劫之前,杨家大宅中还有一座坟墓,传说,杨家早些年雇佣一位保镖,身藏十八把飞刀,百米之外能取人性命,因无亲无故且功劳较大,亦怕恶人得知他的死讯威胁杨家安全,死后被埋葬在杨家院子里,且对外保密。

不过,杨家从民国后期变得非常衰败,至抗日战争期间生活已难以为继,甚至饿死过人。而杨家地产已悉数卖尽,只留下几间旧宅院,只有墙上精致的雕花流露出一些大户人家的痕迹。

留存: 从“杨半城”到“杨倾城”

蒙城县文物局工作人员蔡凌凯说,文史资料的记载说明蒙城确实曾出现过一个富甲一方的杨氏家族,但他们子孙口中流传的故事和一些细节已经无从考证。

蒙城县南大街和仓巷街内,分别留下了两栋清代杨家宅院。南大街处,为西宅存有主房3间,东耳房2间,面向南,主房檐下有6扇雕花木门,门窗保存较好,屋面部分换了大瓦,门西旁添建了一间小屋,东厢房3间已改建,南面1间原为过道 ,通往东院,现已改为住房。

仓巷街街北处,现存杨家东宅院1栋5间,和杨家西宅主房为一栋,中间被西宅东厢房隔开,主房3间,东西耳房各1间,小瓦覆顶,前廊木柱盈抱,房脊砖雕花卉图案,大门保存较好,耳房部分换了大瓦,东耳房前墙已改建,现房主是其后人杨德顺。

如此,“杨半城”变成了“杨倾城”,不管其中细节和传说是否真实,但杨克绪及他的家族曾在那片土地上辉煌过,并留下一片老宅佐证。   (记者 汪玉琼)

新闻推荐

双涧镇发动党员干部严抓冬防

本报讯(李景龙)冬季,是侵财偷盗案件多发时期,蒙城县双涧镇积极发动和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治安巡逻,确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抓好治安巡逻工作,该镇安排由各村党组织书记领头,成立由5—7名党员...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