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集镇:农业合作社组团再起航 □本报记者 汪玉琼

亳州新报 2010-06-24 18:08 大字

采摘薄荷叶 正在“上班”的代玉霞 合作社连片麦田景象 工人们正摊晒薄荷叶

他靠乡亲的信任,建起合作社

李凯是马集镇一位普通村民,曾做过煤炭、药材等生意,在外奔波数年,积累不少资金。2006年,李凯回到马集李魏村,看到家中农民外出务工土地闲置较多的状况,便有了连片承包土地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虽然李凯的想法得到本村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但他刚起步便跌了个大跟头。拿着手中积攒的几十万元钱投入到白术种植中,但忠厚老实的李凯遭遇了问题白术苗,到2007年收获白术时,李凯一下子赔了近80万元,把积蓄几乎全部赔光,很多人认为他不可能再振作起来。

“我当时确实挺灰心的,但是乡亲们相信我支持我,”李凯说,靠着在村中十几年的信誉度,他将农民的千亩土地以入股的形式预先集中使用。用手中剩余的十几万元,又从信用社贷了不少资金,购买了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李凯不但站了起来,而且成立了丽凯种植专业合作社。

“小片种药材,大块搞良种繁育”,这是李凯种植土地的技巧。李凯说,村民们信任他才将土地出让,他不能只要大块土地而舍弃小块,今年的药材种植产生了相当不错的效益。“一亩薄荷2000多元钱成本,纯利润将是成本的两倍;小麦也以订单的形式被预定,每斤比市场价高出一毛钱”。今年,丽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因为他们除了每天30元的工资外,每亩地还可以收入800元的租金,仅上半年就能分红400多元。

至此,在李凯的丽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一年半的时候,他和村民们齐心合力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绽放出了新活力。

他从读书郎,变身“红耕郎”

葛海涛,200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学系,此前,可以说他是一名成绩优异的读书郎,但他在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回乡创办“红耕郎”种植专业合作社。

葛海涛说,在马集镇驼涧村,也就是他的家乡,农民地块分散,有些农民16亩地17个地块并不鲜见,收、种、田间管理都相当麻烦,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外务工,土地处于民间无序流转状态,农民的土地收益也普遍偏低。他觉得土地是很宝贵的资源,连片种植将有无限的潜力。

从刚开始流转700亩到现在的3000余亩,葛海涛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但他的创业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2009年某天,为了劝说某户不愿流转土地的村民,他和村支书跑了数趟,租赁、入股、调换土地,这些条件都没能让这户村民同意流转土地,当时这样的村民还不在少数。

今年,小麦倒伏厉害,产量受到影响,个体农户种植小麦的利润更加微薄,看到合作社中的村民不用耽误打工还能收获更多的效益,村中剩下为数不多的村民动摇了。他们主动打电话到合作社想将土地入股。

“我自己一天最少能接15位农户的电话”,葛海涛说,合作社“科技+规模+特色”的经营理念逐渐被农民接受,当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后,纷纷摒弃了传统的小农耕种模式,将自己的一方土地融入合作社的大环境中来。

他们横向联合,抱团开创新天地

一位是精明老练的生意人,一位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还有很多有眼光的马集人看准了土地流转的商机,他们将共同在马集的土地上描绘新的图景。

葛海涛计划在2010年实现流转土地6000亩,并实现跨村连片,两年内建成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和3000亩无公害脱毒红薯生产基地,并发展红薯精加工企业,延伸农业发展链条。这些只是“红耕郎”单个合作社的计划,马集镇现有的1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还有一个更加让人振奋的规划——成立合作社联合社。

该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李琦说,预计,今年可以实现全镇7家合作社的联合。实现横向联合后购买农资产品将更加优惠;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更有利于法律维权;今后,他们还打算利用这一优势推出马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几年来,马集镇在发展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增收,全年每亩可节省各项费用95元,增产100多公斤,全镇可增收2百多万元,部分农民变身为农业工人,青壮年则可以安心地在外工作,再次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李琦说,马集镇土地流转前景广阔,农民看到实惠后逐渐接受了土地流转的政策。该镇计划今后三年内有序成立50家合作社,流转土地5万亩,实现人均收入年增长10%。

李凯和葛海涛相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后的合作社会走得更远更好。

●涡河人家

农业合作社

让俺成为“上班族”

代玉霞:

农业合作社

让俺成为“上班族”

今年40岁的代玉霞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中年时期成为农业合作社中的一名领取工资的工人。在此之前,她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就只能外出务工。

最传统的耕种耗费大量人力,过去,代玉霞家中每逢庄稼收种,远在外地打工的家人便急急地赶回去。代玉霞说,儿子一人来回车旅费就要几百块,加上请假带来的损失,每年都要因为秋收夏种损失5000块钱左右。庄稼不种不收,不舍得;收种浪费财力,太不划算。那时,全家人都很矛盾。

自从2009年加入村里的农业合作社,代玉霞便以入股的形式将家中的十余亩土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自己成了合作社中的工人。朝九晚五,除了阴雨天气,每天八小时的上班时间,代玉霞用这些时间在合作社的土地上做些简单的农活,不耽误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还能领取每天30元钱的工资。

除此之外,土地交给合作社后经济效益明显转好,农民收入也明显增加。“我们要的是实惠,省时省力的情况下还能多收入近两万元钱,全村人都很高兴。”代玉霞说,他一年能领6000元左右工资,不用耽误儿子和丈夫打工挣钱,这样折合每年能为家里增加1万多元钱的收入,而土地入股分红款也比以前土地产生的效益增加至少5000元钱。

●链接:

马集镇地处蒙城县西部,涡河南岸,与涡阳、利辛两县交界,省道307线和涡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该镇下辖13个村,人口6.2万,是个传统的农业大镇。

新闻推荐

吴二昂蒙城县马集镇召开庆七一表彰大会号召

本报讯(吴二昂)6月28日,蒙城县马集镇召开庆“七一”表彰大会,号召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扎实苦干,抓住重点工作,突出地域特色,重点打好专业合作社及马公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张牌,把马集的经...

蒙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