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涧镇:小小蘑菇撑起农家老板梦

亳州新报 2010-06-28 18:08 大字

狼山、双锁山、土山等六座山峰矗立在小涧镇境内,在蒙城县这个本就少山的地方,小涧镇的地理环境显得尤为与众不同。小涧人民扎根在这块热土,勤勤恳恳地耕种着自己的梦想,靠种植双孢菇,一户又一户农民圆了老板梦…… 

双孢菇初加工基地

时间:6月8日

天气:多云转晴

地点:涡河蒙城小涧镇段

蘑菇住小区

小涧镇被誉为皖北最大的双孢菇标准化生产基地,而在2005年前这里的双孢菇种植还是一片空白。当地农户不是耕种传统的麦、豆,就是背井离乡去打工。 

尖山村今年46岁的双孢菇种植户蔡怀健,就是早年加入打工队伍的一员,曾在上海、山东等地做装潢。他说,出门在外吃亏也只能忍气吞声。很多业主为了少给钱或不给钱,专挑工程的毛病,他们的工资自然不可能足额发放。

日子就这样一年又一年。2002年,镇政府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部技术和资金,打算在尖山村建一座双孢菇生产基地,蔡怀健有一点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一直梦想着摆脱打工的命运。“打工工资低且不稳定,如果投资种双孢菇的话,一来可以学到技术,二来可以赚得更多,另外出菇时间和农忙时间错开,不耽误农事,是一个在家里就可以当老板的好选择”,蔡怀健说,由于当时手中没有多少资金,内心还是有点担忧。

他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前些年,地棚蘑菇的产量低,一亩地一年也就收入一万多元,2007年,他们统一建起了标准化立体大棚,一个棚约需5万元,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让他们白忙活了一年。

蔡怀健说,当时有些灰心,但是当他了解到菌类食品是绿色无公害产品,属于高档有机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对其有更大的需求,他坚持了下来。现在,一年挣六、七万元是很平常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效益后加入进来,双孢菇大棚在小涧逐渐形成了一座又一座有规模的小区。

农民进别墅

标准立体化蘑菇棚

在双孢菇小区内劳作的农户们,一个接着一个的住进了宽敞的楼房,而棚内一些琐碎的活计再也不需要他们去做。

从农民工到老板,蔡怀健有些感慨,以前自己干一天活也不过六七十元钱,现在一个农村妇女在双孢菇大棚里干一天也能从他那领一样多的工资。此外,种植基地走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其标准化、流程化、科技化的操作模式让蔡怀健还可以做个不太操心的老板。

蒙城县双孢菇协会会长袁顺说,近十年来,他亲历了小涧镇双孢菇产业发展的每一步。2007年之前,他们带领小涧镇尖山村农户到河南夏邑县,到阜阳去参观立体栽培,随后在小涧建了几十座标准化立体菇房。从菌种的赊销,每个栽培环节的技术指导,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小额贷款的协调、贴息以及产品的回收提供一条龙的整体服务。这些年,小涧镇双孢菇的产量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升。

如今,小涧镇的双孢菇种植由原来的分散性经营已经发展成为了协会统一管理、一体化生产、网络式销售的现代经营模式。目前在这个基地已经有26个现代化的立体式种植大棚,就是在这个基地的带动下,目前全镇双孢菇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上百万斤,年产值近400万元。双孢菇种植当之无愧地成为小涧镇富民强镇的一大支柱产业。

古镇绘蓝图

但,小涧人对此并不满足。双孢菇种植外,小涧镇人民对开发本地旅游资源还有着很大的期望。

小涧北依涡河,南靠淝河,六座山峰矗立其中,宋代女英雄刘金定饮马泉碧水不竭,唐代九鼎灵山寺的传说让其闻名遐迩,汉代刘旭练兵场遗址依存。此外,古树名木,水禽鸟类栖居于此……这些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相融而生,共同装扮着古镇小涧。

绵延396公里的涡河在此处形成大“S”型弯道,弯道水面开阔,为蒙城八景之“涡河晚渡”。古时此处人烟稀少,渡口无桥,霞光映红大地,河水布满金花。岸边柳,婀娜多姿;鸟归巢,人声鼎沸。故《蒙城县志》有诗描绘:落日挂轻舟,山桑古渡头;烟波江上客,漂泊何时休。

目前,小涧正在筹建的涧湖景区,面积2平方公里,水陆各半,水面宽广,水质清醇,港汊交错,岛屿错落,水鸟翩飞,开发成生态旅游地之后必将吸引八方游客。而双锁山与九鼎灵山等地多年来一直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早已成为蒙城境内小有名气的景观之一。

历数不尽的景观是自然与先人赋予小涧的财富。新时代,小涧人抓住机遇欲绘新蓝图。他们将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将小涧建设成具有皖北山水生态特色的风景区,这个时间是10到15年。相信到那时,一座生态旅游古镇将出现在世人面前,焕发出迷人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袁才修:

小蘑菇让俺住进大楼房

正在算账的袁才修

仅几年时间,小涧镇尖山村63岁的袁才修扒掉了家中的老瓦房,盖起了三间三层的漂亮楼房,这几年间,袁才修一直坚持种植双孢菇。

这小小的蘑菇成就了老人的致富梦想,回忆过去,袁才修说,一亩地在粮价低的时候只能剩300块钱左右,家中生活很拮据,饭桌上能有一只鸡就算是难得的好菜。他很想改变现状,在涡河里撒网捕鱼,搞特色养殖,但生活一直没太大起色。

直到2002年,镇里通知要在尖山村建一处双孢菇基地,袁才修了解情况后,下定决心把家中不多的积蓄取出来投资双孢菇种植。袁才修笑着说,当时不是盲目投资,“你想想,双孢菇协会提供菌种,然后给技术,种出来后还包销售,销售之后返还菌种钱,哪有贴本的道理”,但是前几年种植的效益并不是很好。

那时还是地棚,一亩土地只能种一亩蘑菇,浇水灌溉特别麻烦,袁才修说,蘑菇浇水讲究定量,人工浇灌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科技含量也不高,往往人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蘑菇的产出量仍然很低。

从2007年起,情况发生了改变,地棚变成了立体式大棚,一亩地能种近7亩蘑菇;浇水灌溉也由人工变成了电脑远程控制,科技含量极大地提高,蘑菇增产且产量固定。

袁才修拿着卖蘑菇的销售清单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蘑菇销售最好的时候三天就能卖一万多元,建立体大棚的5万元钱在当年就赚了回来。如今凭借蘑菇种植赚的钱,袁才修不仅把家中的瓦房换成楼房,还买了辆汽车送给儿子,他说,这一切全得益于蒙城双孢菇协会。

链接:蒙城县小涧镇形似粮袋,南靠涡河,北依淝河,顺涡、淝二水流向,呈西北、东南走势,流经本镇的涡河总长16公里,航运发达,水产丰富,境内山石资源丰富,总面积117平方公里,是蒙城县三大中心镇之一。

新闻推荐

将正规化、规范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

本报讯(陈显锋  刘洋)6月29日,亳州军分区召开人武部正规化建设暨基层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会。为进一步提升人武部正规化和民兵基层规范化建设整体水平,年初,亳州军分区党委决定在涡...

蒙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