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村到果蔬产业园的“蝶变” 利辛县城北镇大管社区:
[摘要]利辛县城北镇大管社区:
畔畔果园内,几名工人正在操作施肥机械
合作社成为龙头企业
在位于利辛县城北镇南部的大管社区,葡萄、草莓、油桃等各类种植基地映入眼帘。很难想到,如今果蔬产业发展丰富的社区在此之前一直戴着“贫困村”的帽子。但是领导班子和村民们并不放弃,他们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脱贫道路。自2012年以来,逐步形成以发展果蔬产业,振兴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如今,大管社区拥有冬枣种植基地、葡萄种植基地、草莓种植基地、金果梨种植基地等主导产业,面积达到2800亩,不但让本村134户286人脱了贫,还带动周边几个村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帮助12个村的2623户贫困户,共6570人脱贫致富。
12月初,气温接近0度,在大管社区畔畔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工人们正在劳作,他们施肥、浇水、除虫,忙得不亦乐乎。“上个月我们刚结束了冬枣的采摘,下一茬要等明年春天的桃子和梨了。”52岁的吴友冬告诉记者,他是山西运城人,跟着该合作社的负责人江畔畔来到利辛工作。
江畔畔也是山西人,2016年6月份,由城北镇党委党政府共同牵头,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精准脱贫模式,成立了利辛县畔畔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贫困户、低保户共同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发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了一个以特色高档新型水果种植为主,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为辅,设施农业、淡水养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
他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538亩,种植冬枣、苹果、桃子等水果。投资已达625万元,主要用于建设温室大棚160亩、棉被大棚45亩,种苗购置、农机购置等,项目可直接带动5个村集体和农户种植冬枣1200余亩。
“我们的合作社已经是省级合作社、市级龙头企业,有自己的注册商标‘畔畔果园’,并得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江畔畔说。
多种盈利模式助脱贫
走进大管社区,几处采摘果园的广告牌吸引视线。社区书记董莉告诉记者,光是发展特色种植还远远不够,他们研究出了三种产业盈利模式。首先,是发展乡村旅游,举办采摘活动。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完备,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乡村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既提高了收益又起到产品宣传的目的。
其次是发展订单农业,按需生产供给。通过与收购企业签订订单合同,及时调整种植品种与规模,解决了生产产品质量好但价格低、产量高但销路窄的问题。
“另外,我们还要通过建设设施农业,避免果蔬集中上市。通过建设保温大棚,可以使得产品提早上市,或者种植反季节产品。大管社区的早春西瓜、甜瓜近几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董莉告诉记者,这是第三种盈利模式。
土地流转后,该社区日常用工在800人左右,收获季节用工可达1500多人,有效解决了村里贫困户和闲散劳力的务工问题,解放出来的农民一部分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一部分成为种植大户,还有一部分成了果蔬经济人。通过两年来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一是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土地流转费(或股份金);二是农村闲散劳力可以进行有偿劳动,每天工资40-70元,每月最低可收入1200元。
为创业提供政策扶持
2012年6月,大管社区成立了亳州市首个大学生青年创业园,鼓励未就业大学生、返乡青年、退伍军人回乡创业。通过土地流转帮扶、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政策吸引、创业平台交流等政策,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产业发展已逐步从招商引资模式转变为本村村民自主投资发展的良好循环,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周边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带动了周边村的农业产业发展。
夏振龙是享受到相关扶持政策的致富带头人之一,8年前他辞去了留在部队发展的机会,回乡创办了合作社,种植和销售葡萄。园区建成后,夏振龙雇工人前来工作,其中以贫困户优先。目前,已经带动十多户贫困户稳定就业。
如今,大管社区已经成功建成了现代绿色果蔬产业园,光是特色产业还不够。为解决贫困户脱贫创业无成本的困境,城北镇协调利辛农商银行为评级授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小额信贷支持,由县财政按基准利率贴息。
董莉告诉记者,目前,该社区还存在土地流转困难、农产品冷链流通率较低、建设类项目建设用地报批较慢等问题。但他们会继续摸索和探索,通过产业发展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共同维护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果实。
(记者刘心珠文/图)
新闻推荐
每一天都是在跟时间赛跑 64岁的安福林爱跳肚皮舞退休后的生活精彩又忙碌
学古筝,玩抖音,热跳肚皮舞,参加模特队,退居二线后,兴趣爱好广泛的安福林根本闲不下来,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所以她时常感...
利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