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做活“水文章”
宋圩村民宋中涛的“虾稻共作”水田贫困户正在水产养殖基地岸边套种的红薯田里除草宋圩村水产养殖基地的螃蟹即将迎来丰收
从利辛县城南下20多公里就到了阚疃镇,虽说这里位于皖北大地,但却是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镇子东侧有个宋圩村,站在村口望去,河网密布、稻田连绵,这些场景好像在暗示每位到访者,这儿就是江南。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宋圩村被茨淮新河和西淝河环绕,水质优良,生态良好。该村此前因为没有合理利用优势,长久以来陷入发展困局。近两年来,村民们逐渐抛弃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旧思想,开始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业,并一步步实现了脱贫致富。
7个合作社共赢一盘棋
8月28日一大早,宋圩村民宋中涛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的水产养殖基地查看情况。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宋中涛端来一盆饲料,一把一把洒进水中,一会儿工夫,黑压压聚集过来一大片鱼儿,翻腾、跳跃,煞是好看,再看另一个池子,密密麻麻的小龙虾也正爬出水面觅食。“今年的水产长势不错,市场行情也比较稳定。”宋中涛盘算了一下,一年应该能收入三四十万元。
宋中涛是宋圩村产业发展的拓荒者,他第一个在村里搞起了水产养殖。2014年之前,宋中涛在上海打拼了20多年,一直从事食品行业,积累了不少财富。像众多返乡创业者一样,宋中涛也有着一份浓浓的乡愁,常年在外的他放心不下父母亲人,也放不下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2014年,宋中涛从上海回到利辛,开始返乡创业,他首先想到的项目就是种养殖。村里有块低洼地,常年荒废,宋中涛想“既然种不了庄稼,何不改造成鱼塘试试。”于是,他承包下这130亩土地,开始搞水产养殖结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到今年为止,他的种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600多亩,养殖品类也从单一的鱼类,变成现在的龙虾、甲鱼、泥鳅等多个品类,种植品类有西瓜、红薯、梨树等。
在宋中涛的带动下,其他村民也开始陆续尝试水产养殖。马广跃主要养殖泥鳅,并与冬瓜种植相结合;宋中先是村里第一个养螃蟹的能人,他的螃蟹远销上海等地;王伟目前养殖龙虾,他计划年底尝试引进青蛙。大家虽然各有各的想法,但走的都是同一条路。
“一天能挣60元,基本上每天都有活儿干。”贫困户宋大姐介绍说,丈夫脑出血不能干活了,孩子正在念大学,家里就靠他一个人。家里的2亩地以一亩700元流转出去,自己在水产养殖基地务工,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正常生活是没有问题的。据了解,宋圩村目前共有7个从事水产养殖的合作社,养殖水面发展到700多亩,带动就业达100多人,帮助越来越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找准路子致富不是难事儿
说到宋圩村的“水文章”,除了拓荒者宋中涛,还不得不提及该村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长孙健。“只要找准路子,致富不是难事儿。”孙健说。
“穷,偏僻,留不住人。”这是2017年4月宋圩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孙健对村子的第一印象。宋圩村地处凤台、蒙城、利辛三县交界,俗称鸡鸣三地。这里地势低洼,土壤贫瘠,洪涝灾害频发,庄稼收成不高。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靠天吃饭的宋圩村民收入微薄,久而久之变得落后贫困。全村有1414户、4936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2户、贫困人口57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1.55%。
在前期的扶贫工作中,孙健曾试过把亳州特色的中药材引进来,但是因为土壤、气候等条件不适合中药材的生长,最终没能成功。“我当时的压力特别大,觉得很对不起这里的乡亲。”孙健说。
经历了失败,孙建在后来的工作中也日渐谨慎更多,他了解到宋中涛的水产养殖搞得不错,就主动上门取经,希望能带动更多的村民尝试水产养殖。两人一拍即合,都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宋圩村的自然地理优势,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之后,孙健多方奔走,联系到本村村民马广跃、宋中先、王伟等人,并带领他们一起去到外地学习水产养殖技术,帮助协调土地流转,争取专项扶贫基金,先后建起了7个水产养殖合作社。
这样一来,宋圩村的发展路子逐渐清晰,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2019年,宋圩村的贫困人口减少至9户23人,贫困发生率降为0.46%。
产业升级巩固发展成果
今年年初,宋中涛在宋圩村临近的镇东社区承包了一块农田,尝试发展“虾稻共作”。据了解,“稻虾共作”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是旱涝保收,经济效益也有不小的提升。“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这里具备发展这种模式的条件,而且效果很不错。”宋中涛说,蒙城县立仓镇的“虾稻共作”起步早、发展好,为当地村民带来很大福利,我们宋圩村也可以好好学习借鉴。
其实,孙健早就想过“虾稻共作”模式,但由于灌溉、排涝、选种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始终没有实施。今年4月份,亳州军分区援建宋圩村的“军民共建爱民渠”正式竣工并投入使用,整个引水渠和电灌站工程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好保障。“从2017年开始,我们村就一直致力于农田水利的建设,为产业升级打牢坚实的基础。”孙健说,现在我们村已经具备“虾稻共作”的条件了,只要有人带个头,村民保准跟着干。
目前,宋圩村的水田面积只有1000多亩,孙健计划今明两年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4000亩以上,努力实现“一季双收”“一水两用”。
“发展产业不仅仅是为了扶贫,更是为了给村民铺上一条长久的致富路。”孙健说,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致富,从而拉动村集体经济增长,而后再反哺给全体村民。这样才能保证脱贫不返贫,实现宋圩村的小康梦。
(记者魏军陈安源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2日凌晨3时,利辛法院开展集中行动,40多名执行干警兵分三路,全城“猎赖”。“我一直在协商,积极筹款啊,你们怎么说抓...
利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