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多情的土地

阜阳日报 2018-10-14 14:48 大字

本报记者 尚原野 17岁时,吴秀娟第一次从上海来到阜阳,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一待就是30多年。退休后,她又回到上海与亲人团聚,但提起故乡,她总是说阜阳也是她的老家,因为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第一批插队的上海知青

1968年1月,吴秀娟从上海市南市区浦西中学毕业。那一年,浦西中学一共有6名女生、2名男生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踏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按照相关安排,卢湾区对口利辛县、徐汇区对口太和县、虹口区对口亳县,南市区对口阜阳县,浦西中学的对口单位是阜阳县老庙区公平公社公平大队。

“1月14日下午4点,成千上万的知青在南市区工人体育场集合,在数十万市民的夹道欢迎中,乘坐数百辆公共汽车从南京路、外滩缓慢行驶一圈前往上海火车北站。”吴秀娟回忆说,这是上海市民欢送第一批赴农村插队知青,当时的上海市革委会在各方面都给予了优先照顾。为每个学生发放了一只大木箱、一条棉毯、两床棉被、胶鞋、球鞋、脸盆、热水瓶等生活物品。带着这些行李的吴秀娟踏上了开往蚌埠的火车,因为当时上海和阜阳之间还没有直达列车。

在上海火车北站,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列车开动的那一刻,对父母和都市生活的依恋瞬间涌上心头,一时的冲动和热情瞬间烟消云散。“刚开始有人小声哭,后来开始失声痛哭,整个车厢的人都在哭,就连车站维持秩序的纠察队员也在暗暗流泪,这种酸楚强烈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吴秀娟回忆说,多年之后,只要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心里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激昂与悲切,我都不敢相信它曾经发生过,而且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火车在夜幕中前行,城市轮廓渐渐消失了,同车厢大同中学67届的林元和(曾任县级阜阳市委书记)在手风琴和小提琴的伴奏下唱起了红色经典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以此来活跃弥漫在车厢里的悲伤情绪。

“列车到达蚌埠火车站的时候是凌晨4点,接着到附近的剧场观看阜阳县梆剧团的演出,等待天亮后乘坐带篷布的军车到阜阳。”吴秀娟回忆说,清晨的天气出奇的冷,当军车行驶到插花公社集东头,一个叫罗静的16岁女生晕车呕吐,又怕吐在车里不妥,于是把头伸到车外,被紧急刹车避让的汽车刮在路边的柳树上,送到插花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个上海姑娘还没到知青点就付出了生命代价,给大家的心头蒙上了一层灰色。 扎根阜阳不是一句空话

当时,阜阳农村地区的住房基本上都是土坯房与草棚,从三年自然灾害缓过气来不到10年时间,猪圈、牛舍与住人的土坯房区别不大。生产队的牛棚被打扫干净后就成了知青的临时宿舍。待每个知青的230元安家费到位后,新宿舍才能开工建设,但现实居住条件与青年学生想象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相差甚远。

“1973年,我调到插花鱼苗场工作,1976年从阜阳地区卫校中医班毕业后分配到亳县县医院工作。”吴秀娟说,1983年,我在纺织医院中医科任主治医师,两年后任县级阜阳市政协委员,2005年退休。

在阜阳工作期间,吴秀娟成了家,很快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和爱人把孩子送回了上海,由孩子奶奶代为照顾。“退休前,我跟我先生每年才能回去一次,退休后我们就常住上海了。”吴秀娟说,1988年,她通过返城的知青引进上海的资金与技术,促进上海东昌服装厂与阜阳针织厂联营两年时间,被阜阳市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退休回到上海后,吴秀娟不仅实现了家庭团聚,而且还加入了服饰学会舞蹈队和闵行区旗袍爱好者协会,慢慢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现在,她的女儿已经在一家公司担任副总。“这次,我们舞蹈队专门带了节目过来,参加演出的都是老知青,大家跳得一头是汗都没有说一句累。”吴秀娟说,她对阜阳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毕竟自己在这里生活、工作了那么多年,回到上海13年了,说的上海话听起来像阜阳话,这都是阜阳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

新闻推荐

以创新理念引领企业健康发展

本报讯1999年,张毅参加工作,就职于一家医药公司。2005年自主创业,在家乡阜阳太和创办了一家纺织公司。2010年,在亳州市利辛县...

利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辛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