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杰:农民朋友眼中的“大记者”

亳州新报 2017-03-22 10:00 大字
刘杰正在采访中。当新闻通讯员24年来,全镇的每个村庄他跑了个遍

为爱好卖掉耕地老黄牛

虽然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但他每年发表在报纸上的报道有200多篇;当有新闻事件发生时,他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当有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时,他也会为其寻求帮助……从1993年到现在,利辛县中疃镇的刘杰已经当了24年的新闻通讯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是他的职业信条。“我可能没有多少钱,但我的心里很充实。”刘杰说,他会像一名真正的新闻记者一样,一直奔赴在寻找新闻、记录新闻的道路上。

现年50岁的刘杰出生在利辛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87年高考落榜后,他回到了贫穷落后的家乡务农。由于对新闻写作发自心底的喜欢,刘杰只要听说哪里有好人好事,他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采访记录,连夜写成稿子,第二天就把稿件送到利辛县广播电台。

为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他购买了大量有关新闻采写方面的书籍,又自费到阜阳参加了新闻通讯员培训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刘杰的新闻写作水平有了大大提升,每年都有四五十篇文章在《阜阳日报》、《亳州晚报》、利辛广播电台发表,成为报社、宣传部门认可的“笔杆子”。

由于踏实肯干,成绩突出,1993年,利辛县中疃镇政府聘请刘杰为该镇专职通讯员,负责全镇的新闻报道工作。为了方便采访,他便和妻子商量卖掉了家中父母分家时分给的一头黄牛,购买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和一辆建设牌摩托车。“真是傻拉吧唧的,一年能写几个稿费,把种地的黄牛都卖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干农活实在。”很多村民对他的这种做饭不理解。

“既然选择了新闻写作这条路,我就想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刘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采写好一篇稿件,他经常骑着摩托车深入到全镇的每个村庄,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深入现场传播正能量

2003年7月,利辛县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该镇代门楼村三空桥庄一百多口村民被大水围困,镇党员民兵突击队连夜转移受灾群众,刘杰就和突击队一起下到齐腰深的水中,拍摄了大量的抢险救灾照片,记录了党员民兵抢救群众和物资的真实场景,回去后,写成通讯,并配发了照片,先后在亳州报、安徽日报发表,宣传了正能量,受到了县人武部的表彰。

在打工浪潮的影响下,大部分青年纷纷外出淘金,刘杰没有被金钱利益所打动,依然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土记者”,“采访写作是我最大的爱好,也是我的事业。”

2011年,中疃镇连接南北的阜蒙河大桥由于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造成过往车辆不能通行,不仅给学生上学带来极大不便,也阻碍了村民的经济发展,刘杰就写下了“阜蒙河大桥何时修”的读者来信发在了亳州晚报上,很快有了回音,当年就开始重新修建大桥;在新建大桥中,镇里又开展了捐款活动,在外的中疃籍知名人士、企业老板,纷纷慷慨解囊,一天时间捐款40多万元,使阜蒙河大桥从原来的8米加宽到12米,之后,刘杰又写了“中疃各界捐款43万多元修建大桥受称赞”一文,很快在报纸上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此外,刘杰还对捐款20万元支持家乡建设的孙厅,拿出四万元支持中疃街道绿化建设的刘标、田西勇等进行了长篇报道,使好人精神得到了传播,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我的精神是富足的”

虽然自己并不是真正的新闻记者,但刘杰把“铁肩担道义”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在得知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也会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

镇北社区贫困儿童孙玉洁兄妹俩从小父亲患病,母亲改嫁,家庭非常清贫,刘杰得知情况后就前去采访,写成了“俩兄妹临近辍学 请热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一文。一位义乌的服装老板打来电话,愿意对口帮扶俩兄妹上学,每年支持学费4000块钱,一直帮扶到大学毕业,“多亏了你这个‘土记者\’,我们家两个娃有了上学的希望。”孙小洁、孙玉洁的爷爷孙如信拉住刘杰的手,热泪盈眶。

20多年来,先后在安徽日报、亳州晚报、利辛周刊等媒体发表稿件2000多篇,受到了县委宣传部、县人武部的大力表彰。

“虽然我家里还不富裕,但我的精神是富足的。”刘杰说,作为一名新闻通讯员,他会和新闻记者一样,记录时代,传播能量。 (记者 蒋加磊 文/图)

新闻推荐

建专职法制宣传员队伍

▲利辛县中疃镇党委书记高曙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每年秋季、春季开学和寒暑假,我们都要请镇上的法制宣传员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讲安全,上上法治课。”1月日,本报“公益普法故事会”在利辛县中疃...

利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