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花鼓戏:民间兴起的小型歌舞

亳州新报 2016-07-12 16:54 大字

源于淮北花鼓戏,兴起于西淝河两岸的利辛花鼓戏,成了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的民间小型歌舞。张振海是利辛花鼓戏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背起花鼓,走起莲花步,边打鼓边唱花鼓调,80多岁的他唱起花鼓来,依然舞姿丰富,体态轻盈。

古老爱情故事利辛传唱

两人演唱为主,男背花鼓,女走场。女走莲花碎步,显示小脚女人盈盈娇态,男走残莲花步,打着花鼓,唱着花鼓调。二人嬉笑调情,尽显男欢女爱,演绎一幕幕古老爱情故事。

这就是利辛花鼓戏的演绎场景,这种老花鼓调,一腔一调沿用的都是古老的传统唱法。据悉,这种花鼓调起初为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小唱时还伴以舞姿,舞姿主要模仿生产生活动作。在此基础上,后人在传唱时,又融入了民间杂技,使舞蹈动作性更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段子,并渐渐由唱短段发展到唱长段。内容上,也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

利辛花鼓戏从颍上沙颍河一带传来,主要在利辛县西淝河两岸的马店、永兴、大李集、胡集等乡镇流传。代表剧目有《小呵楞游街》、《风吹荷花浪浪飘》、《王林休妻》、《刘四爷打棒槌》、《拾棉花》、《开菜园》等。

群众农忙种田农闲演出

淮北花鼓戏人尽皆知,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利辛花鼓戏就是淮北花鼓戏的一支。它源于明初,是在淮北地区汉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因发源于淮河以北萧县,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称为淮北花鼓戏。

据了解,花鼓戏最初以小班社形式演出,集中在城郊乡镇,多以家族、师承关系为核心。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一般不搭台子,围个地摊就可演出。音调委婉,带有拖腔,不用弦乐,只用鼓板。唱腔虽然单调,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农谚、歇后语等,所以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利辛县马店镇张小庄80多岁的张振海是利辛花鼓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唱的花鼓也是淮北花鼓的典型一支,属中路花鼓的沙颍河花鼓调。后来由于花鼓调大都演变成花鼓戏曲和舞台戏,这种老花鼓调很少有人再唱。

稀有剧种纳入保护规划

据相关专家介绍,利辛花鼓戏是淮河两岸地区罕见的一种老花鼓戏,是汉民族极具民间特色演唱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对研究淮河地区风俗民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的唱腔保留了中华民族“歌言情”的原始风貌,充分展示了妇女“哭言泣语”、“哀叹悲歌”的独特抒情方式。而多姿多彩的舞蹈与锣鼓、说唱、逗趣的巧妙配合,又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利辛花鼓戏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张振海年事已高。他先后收了三个徒弟,已过世两个,新收的徒弟李晓丽正在学习阶段,尚未成熟。利辛花鼓戏的传承面临危机。

记者得知,目前利辛县政府也启动了花鼓戏的保护工作。拨付了大量专项经费,用于抢救性采录工程、演出经费和演出道具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制定五年保护规划,建立花鼓戏传习所,培养花鼓戏传人,并在全县开展花鼓戏巡演。

(记者 郭玉岩)

新闻推荐

6月份“感动药都”志愿 服务优秀典型评选揭晓

本报讯 经市文明办组织评委评选,6月份“感动药都”志愿服务优秀典型评选揭晓。谯城区志愿者翟颖和利辛县志愿者刘彪被评为个人优秀典型,谯城区爱心协会被评为集体优...

利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辛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