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要饭娃”成了大学生

亳州新报 2014-08-05 16:10 大字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付乐(左),同奶奶、叔婶一起分享喜悦

·编者按·

又是一个助力圆梦的季节,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新生走进大学校园,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今天起,本报与团市委联合推出“2014爱心圆梦大学行动”系列报道,记者将深入到那些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却面临着无钱上学困境的学子家中,展示他们身处逆境却胸怀成才之志的优秀品质。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继续献出爱心,帮助所有贫困新生圆梦大学。

高考后变身“小工子”

9岁时便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曾跟着奶奶一起外出要过饭,十几年来一直寄居在叔叔家里……和同龄人相比,毕业于利辛一中的付乐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但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依然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合肥工业大学。

“一切不顺都快过去了。”付乐笑着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期望大学赶紧毕业好找工作,除了要还清家里欠的债,还要让年迈的奶奶能多享一天福。

“赶紧到屋里坐……”8月2日下午,在利辛县中疃镇付桥村,看到记者到来,付乐热情地把记者让进屋里。他说,这是他叔叔的家,而他的家,早在十几年前就没有了。

这个刚高中毕业的小伙子黝黑、结实,衣服陈旧,拖鞋上沾着很多泥巴。他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下午去打农药了,还没来得及冲洗。

从高考结束以后,付乐就一直没闲着。在高考结束的第二天,他便央求着叔叔带他到工地上去干活,从早上五点干到晚上七点半,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没有技术,就只能出苦力,付乐的主要工作就是拎水泥兜子和搬砖,“刚开始的几天,有点撑不下来,现在已经慢慢习惯了。”付乐说,虽然活比较重,但也不是每天都有的干的,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除去天气原因,有时候还要忙地里的农活,他一共干了不到三十个工,挣了一千多块钱。

“我现在能多挣一点,家里就少负担一点。”付乐说,看到其他的同学在家里享受着假期,他有时候也会羡慕,但他更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没有父母可依赖,只能靠自己多努力一些。

“如果他爸妈都还在,看到小孩考上大学,该有多好……”说着,付乐的奶奶冯怀美的眼眶湿润了。

“要饭娃”重回校园

2002年对于付乐一家来说,是黑暗的一年。那一年,父亲因病去世,患有精神病的母亲离家出走,再也没有了消息,他的爷爷不久也撒手人寰。那年,付乐年仅9岁,刚上小学三年级。

为了还债,冯怀美决定带着他出门乞讨。“那时候确实没有办法。我说,大牛(付乐的乳名)啊,等咱们把人家的钱还上,你再回来上学,你想上到啥时候,奶奶都供你……”冯怀美说,付乐虽然年龄小,但很懂事,很听话地就跟着她外出了。

在外出乞讨的日子里,很多人看到付乐这么小,都很可怜他,除了给的东西多一点,也会劝冯怀美尽快把孩子送回学校。在乞讨了一年以后,付乐终于又回到了学校。他的叔叔付宇也主动把付乐接到了自己的家里。

“我们家庭条件也不是太好,但起码他能有个吃饭、睡觉的地方。”付宇说,付乐很懂事,不需要怎么操心,他和妻子都很喜欢他,也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他能上到什么时候,我们就尽量供他到什么时候。”付乐的婶子蒋道英说,付乐是个苦孩子,能考上大学确实不容易,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帮助孩子去实现梦想。

从再次回到学校以后,付乐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每回考试都能拿个奖状回来。”冯怀美骄傲地说。

他要让奶奶过好日子

在付宇家的墙角处,有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那是一个收破烂的亲戚送给付乐的。至今,付乐骑着这辆自行车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我家里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付乐笑着说,他的性格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很乐观,而对于他的省吃俭用,老师和同学们都已经习惯了,“一个星期一般花四五十块钱,最多的时候花七八十块钱”。

而如今要去上大学了,每年仅学费就五千多块钱,加上住宿费、书本费和生活费等各种费用,一年至少需要一万元。“我们现在肯定拿不出来这么多钱,只能先申请助学贷款了。”付乐说,他在高考以后到工地上干活,也攒了一千多块,可以应付一段时间,“到大学以后,还要多找几份兼职,让家里少操点心”。

“他说,俺奶你别着急,我到大学好好干活挣钱。”冯怀美说,看到她为学费发愁,懂事的孙子还一个劲地安慰她。

“如果没有奶奶和叔叔婶子的照顾,根本不可能有我的今天。”付乐说,他打算本科毕业以后就参加工作,把家里欠着的几万元的账还上,奶奶七十多了,希望在她有生之年能多过过好日子,“我也会像对待父母那样孝敬叔叔和婶子”。   记者 蒋加磊

新闻推荐

孙涛:立志学医减轻父亲病痛

孩子的录取通知书让这个贫困的家庭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环卫工母亲撑起整个家收到天津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对于利辛县城关镇的孙涛来说,距离...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