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庙会上村民的集体“派对”
推花车 侯纯顺 摄
“满天星”、“二马分鬃”、“赶黑驴”……在利辛县西南部的永兴镇法堂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社火。因表演起来远看就像一条舞动的彩龙,被称之为“龙之舞”社火,又称为“龙摆尾”。如今,参与表演的队伍逐渐壮大,这种古老艺术再次焕发出了新活力。
老艺术焕发新活力
“你看,这是我们新置办的家伙!”6月初,在利辛县永兴镇文化站,指着文化站活动室里堆放的新衣服、新帽子以及高跷等表演道具,法堂村村民李发荣满脸的自豪。
这位74岁的老人从十几岁就开始参与社火表演,至今已经60年了。他也经历了社火的繁荣与没落。“现在各种表演项目还在慢慢恢复,也有小孩子在学。”李发荣说,如今,参与龙之舞社火表演的共有20多人,以法堂村的村民为主,目前队伍还在逐步壮大,各种道具也在完善。
和其他表演不同,学习社火表演并不要求从小学起。“都是十几岁开始学,学早了腿上没有劲,晚了腿不灵活了。”李发荣说,高跷表演是社火的重点,也是最能赢得掌声的项目。
如今,在利辛县永兴镇附近,龙之舞社火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逢古会的时候,周边县镇通常会邀请他们过去表演。“有时候一两天,有时候两三天。”说起逐渐恢复“元气”的社火,李发荣很开心。
传统社火世代传承
“龙之舞”传统社火起于明朝中后期,先民们从山东移民来到这一带居住,带来了社火的习俗。起初,社火是法堂庙会上为祈福、盼丰收而组织的神社舞蹈习俗,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表演性质的社火活动。全班项目需30多人,需要把附近三个村子里的好手凑齐才能表演。
据了解,社火表演包括舞雄狮、舞龙、高跷、赶黑驴、跑旱船、推花车、独杆轿等一系列表演项目,其中又以 “赶黑驴” 的高跷表演最为精彩。黑驴是用竹子扎成骨架,外蒙黑布,驴背留一开口,表演时人从开口穿上黑驴。赶黑驴根据当地的生活习俗改编而成,表演的是一个小媳妇在回娘家的路上发生的故事。“赶黑驴有颠、蹦、踢等几个基本动作。”李发荣说,在赶驴人扬鞭炸响的时候,“黑驴”要急蹦几步,然后单腿向后踢一脚,赶驴人顺势跌倒,翻筋斗后再起。
文革时期,法堂庙被拆除,但是社火活动延续了下来,歌颂的内容由丰收祈福变为歌颂红色革命。“我们走到哪里,人都挤着看。”说起当年的热闹场景,李发荣老人情绪很激动。他说,那时候参加社火表演的人比较多,他们村里差不多人人都能来一段。
努力重现当年风光
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逐步得到重视,法堂村的龙之舞社火在李发荣、李仓荣两位老人倡导下又组织了起来,高跷、赶黑驴、推花车得到恢复,并在逐步完善。
李振是目前龙之舞社火表演队的负责人,他经常要四处联系演出,以筹措相关的经费。“目前主要的来源就是演出,一天两千左右。”李振说,去掉租车和吃住的花销,基本上就不剩什么钱了,买新的服装的钱,也是他们村民自己兑钱买的。
虽然经费不足,但参加表演的村民们乐在其中。“这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都想‘玩\’,把这种艺术能传承下去。”村民李海荣笑着说。
“我们也从镇文化站腾出了一个房间给他们当活动室。”永兴镇文化站站长解子虎介绍,他们正在努力帮助村民申请演出证,以便更好地进行推广。
再过几个月,永兴镇又将迎来古会,龙之舞社火表演队的成员们也进入了紧张的准备阶段。他们说,他们都憋足了一把劲,准备在古会上再风光一把……
侯纯顺 记者 蒋加磊
新闻推荐
利辛县纪王场乡计生办针对外出务工失独家庭的实际情况,切实开展“两个关爱”服务活动。关爱外出务工人员:乡计生办、服务所与外出人口流入地实施...
利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辛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