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挖掘非遗项目,亳文化焕发新魅力

亳州新报 2014-06-19 16:14 大字

义门大班会排练现场

涡阳琴书声远扬

亳州市公布的最新一批非遗项目中,除了美食,还有很多的民间艺术、特色工艺和传说故事。涡阳琴书、义门大班会、柳下惠坐怀不乱传说等在亳州市非遗名单上也都“榜上有名”。

涡阳琴书历史悠久,它不仅有独特的腔韵,又吸收了京剧、豫剧、泗州戏等剧种的典型唱腔和一些表演方法,形成了独立、完整、高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曲艺形式。

涡阳琴书是因地处涡阳和主要伴奏乐器扬琴而得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较强的艺术个性。基本唱腔委婉多姿、丰富多彩,抒情性、叙事性很强,可谓大气动人;花腔小调幽默诙谐,衬词衬腔优美华丽;悲苦的“大寒韵”催人泪下,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据了解,涡阳琴书有单口、对口和群口,还发展创新琴书戏。琴书戏的表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较强的乡土色彩。琴书戏的剧目大多由单口坠子中的说唱小段与大部书改编而成。

义门大班会历史长

义门民间舞蹈“大班会”始称“鬼会”,起源于元末明初。传说元末明初,出于嫉恨“元鞑子”统治,怀念英雄岳飞,义门一商团与义门“儒林社”配合,创办了“大班会”这一民间舞蹈形式。

大班会的主要内容是表现阎王、判官率众鬼卒在阴曹惩办奸贼秦桧夫妇的故事。该舞阵容庞大,气氛森严,寓有劝善儆恶意义。

大班会多在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农历几个“鬼节”以及旧年关前演出。大班会演员一般在三十人上下,分别扮演阎王、判官、鸡脚神、黑白无常、醉鬼、秦桧、王氏等,其扮相及使用道具均如戏剧人物。该舞不用弦乐,主要用民间打击乐伴奏。“踩街”时用“一窝蜂”、“长流水”;扎场子玩时根据演员动作加用戏剧锣鼓如“吊钹”、“四记头”、“滚头”等。

“坐怀不乱”流传广

提起利辛县展沟镇,除了当地有名的烧饼外,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柳下惠坐怀不乱传说。展沟古称展洪集,境内有柳庄寺、洪门寺、泰山宫等古庙遗址。这里的展氏和柳氏均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展获的后裔,展获字禽,死后谥号惠,因食邑柳下,后人称之为柳下惠。

展禽曾因多才耿直,遭权臣诋毁,一生仕宦曾遭三黜,最后一黜,展禽回到家乡柳下。在家耕读教书,培育人才。一天傍晚,展禽会友回来经过柳林,天降暴雨,避雨一大柳树下,一年轻女子躲避不及,也来柳树下避雨。

夜晚来临,该女子因风吹雨打,身体打颤,抖若筛糠。为救女子,展禽揽女在怀,用体温为该女驱寒,坐至天明,并无任何杂念及非礼行为。此举被世人传为佳话,为成语“坐怀不乱”之出处。

记者 李锦文

“非遗”项目期待后继有人

经过大约半个月的报道,本报有关市级“非遗”项目的系列报道暂时要告一段落了。

在三县一区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论是地方小吃,还是民间技艺,都曾经有过风光甚至是辉煌的历史。经过时间的洗礼,有些逐渐衰落,有的在勉强维持,也有的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多名非遗传承人向记者表示,风光已属过去,现在面临最大的困境是后继无人。由于收入、爱好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些项目难以激发年轻人的热情,只能靠着老一辈人勉强维持。如何把这些项目传承下去, 希望这次全市非遗项目的评选是个契机。“一些项目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人们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加强了。”一些传承人表示,自觉学习传承的人也就多了。

这些非物质的财产一旦失去,将再也找不回来。希望此系列报道能对提升大家保护非遗的意识起到些许作用,同时更希望我们把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记者李锦文

新闻推荐

生如夏花 逝亦诠释人间大爱

利辛县一16岁女高中生周香玉因白血病去世后捐出遗体和眼角膜,成为亳州市第一例遗体正式捐献者。“让遗体有用的器官能帮助更多的人,是我的愿望,也是对小香玉最好的人生纪念...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