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河底打捞出巨型唐代石鼓 50多年前沉入河底后重见天日,事发利辛县阚疃镇

亳州新报 2013-12-09 16:30 大字

刚刚打捞出的石鼓

石鼓底座正被打捞上来

本报讯  12月5日下午,利辛县阚疃镇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和机械,对沉入河底近半个多世纪的唐代石鼓及星形须弥石座进行打捞,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这两件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河底打捞出两件珍贵文物

当天,在阚疃镇的白洋沟进行打捞工作时,吸引上百名群众前来观看。首先打捞上岸的是星形须弥石座,在它浮出水面时,人群里发出一片惊呼。村民忙着打水冲洗底座上的淤泥,漂亮的梅花图形及精美文字赫然出现在人们面前。据了解,这个六棱形青石梅花底座直径90厘米、高60厘米、重约2吨。

紧接着,挖掘机开始打捞更为巨大的石鼓。经过一番周折,石鼓被打捞上来。这面大石鼓,直径约1.5米、高约1米、重约5吨。鼓面依然光滑亮丽,鼓身周围的鼓钉熠熠生辉,还有特别精湛的花纹饰物遍布鼓身周围,工艺精美。

“太美了!太精致了!”周围的群众都发出了赞叹声。

沉河半世纪终于重见天日

据现年77岁的汪明凯老人介绍,他小时候见过这面石鼓。“那时候,石鼓就被放在阚疃镇白洋沟的五拱桥的桥头,经常有小孩爬到鼓面上玩耍。”他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鼓面很大,鼓身周围的鼓钉非常多,无论大人或者孩子,没有一个人能够数清楚究竟有多少鼓钉。

他还告诉记者,因为每个人数过的数目都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每次数的数字也不一样。“可想而知,这面石鼓有多大。”汪明凯感叹道。

据附近群众介绍,后来由于河堤塌陷导致石鼓和石座一同沉到了河底,距今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

将放置于广场供群众观赏

记者了解到,阚疃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上曾经有过72座庙、72眼井,而这面巨型精美石鼓所在的位置就是唐朝香火最为鼎盛的净梵寺的门前。

石鼓及石座沉到了河底,而与它们近在咫尺的青石碑刻“百心石”则一直在白洋沟岸五拱桥头屹立不倒。据悉,“百心石”上雕刻有108颗心,象征着净梵寺的108个僧人齐心合力之意,当天,这块“百心石”就屹立在五拱桥的桥头目睹其“同伴”归来的全过程。

如今,历经千年沧桑、目睹历代兴衰、沉睡河底半个多世纪的巨型石鼓及底座终于重见天日,等待着考古专家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阚疃镇党委书记宫继涛介绍,这面石鼓及其石座将被放置在阚疃镇逸久文化广场,供人们参观。(何彩云 记者 刘心珠)

新闻推荐

望疃镇村计生专干积极参加计生培训班

近日,利辛县计生委举办了村计生专干培训班,望疃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精心操作。为保证按时参加培训,实行专车接送,解决交通问题。此次培训内容非常全面,非常实用,参加培...

利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辛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