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门口养殖双孢菇:“废品”变“宝贝”

亳州新报 2013-04-09 16:48 大字

徐芳在自家蘑菇大棚里为蘑菇剃根

四月春浓,正是双孢菇采摘的季节,在利辛县永兴镇诸王社区双孢菇产业园内,连片187座水泥框架大棚,一眼看不到边,村民们正忙着在各自承包的大棚里,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两年前,诸王社区双孢菇产业园建成,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在自家门前集体搞起了养殖,与承包给他们大棚的“老板”一起将各自生产的“废品”变成“宝贝”,走出了一条循环发展之路。

一座大棚一年净赚两万元

在诸王社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内,一座座双孢菇大棚鳞次栉比。棚内,一簇簇新出土的双孢菇附着在潮湿的泥土上,如片片白雪,似朵朵花蕾,清香扑鼻,充满生机。4月1日,在一座大棚内,徐芳伸手接着老公从顶棚递下的装满双孢菇的一个个塑料篮子,收获着喜悦。

两年前,村里建起了11座首批双孢菇种养大棚,看到几个承包大棚的村民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去年7月,徐芳和老公也承包了3座大棚。如今承包大棚的村民已有20多户,大棚也扩建达187座。

双孢菇大棚出菇时间分春秋两季,春季出四五茬,秋季可以出六七茬。因为是春季结菇第一茬,所以徐芳和老公两人便可以忙得过来,遇忙时,他们就不得不从村里或邻村请两三名工人帮忙。

“一个棚一年的承包费是2000块钱,去掉1000多块钱的菌种钱、出蘑菇、搬运蘑菇时请工人的钱,一个棚一年可以净赚2万多块钱。”徐芳乐呵呵地说。

秸秆养殖牛粪种菇

摘好了几大框蘑菇,徐芳开始为新摘下的蘑菇剃根。

“我们的蘑菇过去都是拉到集镇或县城连根卖,现在有公司联系好的商家来收,人家要剃过根的,虽然费点手工,但比自己拉到市场卖还是方便很多。”徐芳说。

徐芳所说的公司,是村子里的安徽正源牧业有限公司,主要养殖奶牛,也是187座双孢菇大棚的“老板”。作为伊利奶业的鲜奶基地,该公司目前拥有奶牛3000头,已发展成为亳州市乃至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

三年前,安徽正源牧业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在村中发展循环经济。收购村民的玉米秸秆来养牛,在村里建设双孢菇大棚,承包给村民,而村民生产双孢菇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牛粪,村民只需出点力气将牛粪从公司厂房里运出,便可免费使用。

49岁的村民刘中锋家种了几亩玉米,收割后,秸秆按6分钱一斤全部卖给奶牛场,平均一亩地能多赚300元。承包的3个双孢菇大棚免费使用正源公司提供的牛粪,一座棚就可以省去4千元的成本。

“孩子都外出打工了,我年龄大了,家里还有那么多庄稼要料理,没法出远门,所以还有什么比这更方便、效益更好的生意呢?”刘中锋说。

养殖打工双向丰收

双孢菇养殖起来轻松、方便。7月“闷草”,浇水发酵,8月中旬上架,待二次发酵后,撒上菌种,再铺上一层土,料理起来很简单,收成之后,只需再覆土、喷水就可以了。

为指导村民种菇,正源公司还聘请了一名技术老师长期住在大棚附近的工作室内,随时为村民提供指导。

“我们从技术老师那买菌种,从一开始怎么养殖,到怎么摘、怎么剃根,他都手把手地教给我们,平时有他在这里看护着,我们可放心了。”徐芳说,养殖双孢菇一年多来,她没有遇到过任何困难和苦恼。

到蘑菇收成时,正源公司还会负责联系买家到村里收购。村民不用出村,便可将收成的蘑菇全部卖出。

“我们联系的有上海、合肥、南京等多地的买家,村民不用愁卖不出去。”来自河南的技术老师王满意说。

因为大棚平时不需要怎么料理,徐芳和老公还各自在村里的工厂找了一份工作。

“我在附近养牛场工作,一个月工资2500元,老公做建筑工人,一个月收入也不少,现在感觉生活挺有奔头的。”徐芳说。

徐芳今年36岁,虽然还没有盖上与其他村民一样的小洋楼,但依然年轻的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我打算过两年就买一栋新农村建设的小楼,孩子有出息我就供他上大学,有富余的钱就再承包几个大棚。”徐芳幸福地笑了,“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记者 曾莹莹

新闻推荐

亳州市六个产品 获安徽名牌称号 其中五个为中药产品

本报讯 近日,2012年安徽名牌产品称号揭晓,亳州市6家企业6个产品获得安徽名牌称号,其中五个品牌为中药产品。这6家企业6个产品分别为:安徽济人...

利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辛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