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向阳村的“新土改” □曾莹莹 杨燕

亳州新报 2011-10-27 17:30 大字

四亩地的“生地”成了韩秀云的致富新希望。

地点:利辛县巩店镇向阳村

时间:10月21日-23日

“你家种的板蓝根咋样了?”“你家的土地可流转来?”如今,在利辛县巩店镇向阳村,“中药材种植”和“土地流转”成为绝大多数村民见面时的开场白。去年至今,数百户村民正尝试着抛弃传统的“一麦一豆”种植习惯,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尝试大规模的中药材种植,一场旨在“解放土地生产力,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新土地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农民的新土地尝试

自从四亩地的“生地”(中药材)种下地,几个月来,向阳村村民韩秀云就一直悬着一颗心。

去年,看着别人家种的“板蓝根”一亩地都能挣到3000多元,韩秀云动心了,“一麦一豆,一年也就能卖个千把块钱,去掉成本,仅剩五六百块钱,人家一亩地都收入几千块,咋不动心。”

于是,今年年初,当一家药企技术员到村里为村民们讲述中药材种植技术时,韩秀云主动要求做“试验户”。今年9月,韩秀云花了3000元钱购买了600斤“生地”种子,一下种了4亩地。但为了安全起见,她还是把家里剩下的2亩地种了小麦,“就算不成功,起码也饿不到。”韩秀云笑着说。

按照当下“生地”的长势,韩秀云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担心,地里的“生地”已经长得如小拇指大小了。明年3月就能收成,“只要别有啥天灾,肯定比种小麦收入多”。

“现在拔出来卖苗子,一亩地都能卖到3000块钱。”韩秀云说,过去种小麦,亩产900斤,除去种子、化肥、机耕、抗旱浇水等费用,一亩小麦只能赚几百块钱,而种植药材,收入一般都能超过小麦的两三倍。

韩秀云家中有10口人,16亩土地,眼下孩子们都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她和老伴儿两人。去年9月,她将自家的10亩土地流转给了一家种植企业。企业每年每亩地付给她700元钱,镇里的领导答应她,只要小麦价格上涨,企业的流转补偿款也会随着上涨。除此之外,企业每年还给她每亩300元的田间管理费,让她帮忙拔拔草,做些简单的田间管理。

“行距多少,入土多深,如何浇水,如何施肥,这些都有技术员教我。我们家的地离技术员的办公室很近,那里有四个技术员坐镇指挥,一有问题他们会及时帮我解决,种植药材以来都非常顺利。”韩秀云说。

药材成熟后的销售,韩秀云是不担心的。她购买种苗的企业负责帮其寻找买家。“有人来买就从地里现给他拔。”韩秀云说,到时她还要找几个人来帮忙,不然自己肯定忙不过来。

药材种植的利润刺激

韩秀云所说的“技术员的办公室”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家中药材种植企业,当地人都称其为“牡丹种植园”。“牡丹种植园”去年流转土地3000亩,涉及该镇5个村,其中仅向阳村就流转土地800亩。韩秀云和村支部书记李良涛家的土地都在流转范围内。

“牡丹种植园”的落户和效益让当地村民意识到“要发财,种药材”的现实意义。李良涛激动地说,“去年种植园种的牡丹苗,说是一亩地产18万株苗,一株苗卖2毛钱,真是赚大了。”

挣钱的不仅是落户的种植企业,当地一些“吃螃蟹”的村民也挣了钱。李良涛告诉记者,牡丹园落地后,村里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也开始种植中药材,去年一些村民试种的板蓝根,连叶、根都算上,一亩地收入3000元左右。今年开始,白芷、桔梗、生地、紫菀、薏米等中药材都开始试种,目前长势普遍较好。但村民对生长周期较长的药材还不愿意尝试。

对此,“牡丹种植园”总工程师张健认为,“要发财,种药材”,前提是需要把握市场趋势。而目前村民跟风式的种植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前几年桔梗十几元一斤,你不种,现在涨到80多元一斤,你才种,很难获利。”

目前,“牡丹种植园”采用的是“公司前面走,村民后面跟,依靠公司的信息、市场优势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保证市场销路”的方式。张健说,中草药种植要有超前意识,预测市场行情,这样才能“一本万利”。目前,该公司种植牡丹苗的利润丰厚,利润与成本比可以达到400%。当下,该公司除种植有三年生牡丹等中药材外,还育有牡丹苗2亿株,市场行情是2角钱一株。

对于村民普遍种植一年生中药材的现象,张健认为这并非是一件大好事。他说,“一年生中药材种植收益,白芷七八千、知母一万多,紫菀也上万,确实见效快,但那些不被关注的生长周期较长的中药材未来会有更好的市场预期。”张健分析认为,亳州市三年生的白芍种植面积曾达8万亩,牡丹约4万亩,而现在这些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目前不足亳州历史最高水平的20%。

村民的纠结与期望

76岁的村民李向善也将家中的18亩土地流转了7亩,他和几个儿子都不敢种植中药材,依旧选择种植小麦、玉米。

村里不少人想种植药材,但更多的人还在观望中。村支部书记李良涛也是观望者之一。他家的土地已经全部流转了。但几十年的田间操作,让他有些不习惯。他想和刚到村里的一位大学生村官一起流转一块10亩左右的土地。不种植中药材,因为之前没有中药材种植的经验,他想尝试一种“一年四样”的套种方法,在一块地里先后种植小麦、朝天椒、菠菜、玉米。据说一亩地的收入可以达到5800元。而土地流转之前,李良涛一直像其他村民一样种植“一麦一豆”。碰上好年景,一亩地纯收入也不过五六百元。

今年,向阳村的土地流转总量达到了1800多亩,超过全村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李良涛说,80%的村民都愿意流转土地,尤其是一些常年外出的村民。过去,自己耕种土地,不仅要操心庄稼,农忙时,还要返家收种,搭上工资、车费。另外一些村民将土地交给在家的亲戚朋友耕种,每年一亩地不过获得百元左右的补偿。而如今,只要将土地流转,就能有700元的收入。但对于一些无法离家务工的留守老人来说,土地依然是他们的“命根子”。

种植中草药能发财的消息已经弥漫了整个村庄。韩秀云经常和邻居们讨论她家的4亩“生地”:现在行情一公斤能卖到10元左右,到明年春天开挖,一亩地保守估计也能卖到4000元。听到这些,56岁的李国民最近也坐不住了。“我本来也打算承包几十亩地种药材的。”但因为自家的十几亩地今年早早种上了冬小麦,一时半会又凑不齐几十亩连片的地,李国民通过种药材发家致富的愿望只能留待明年实现了。

“不只是我,向阳村的好多老百姓都想尝试种中药材。”李国民说,但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和乡亲们心头,十几年前,正值壮年的李国民联合村里几个有见识的年轻人种起了白芍。“四年后,白芍丰收,个个长得像擀面杖粗。”大家伙很高兴,说这一注算是下对了。但没过几天,让人上火的事就来了,附近没有专门的药材市场,当地也很少有人做药材生意,“到县城去卖,路太远,那时候也没有三轮车。”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将晒干的白芍屯在家里,慢慢找销路。但由于没有仓储方面的经验,加上头一回种植药材,最后“好多白芍都发霉变黑了。”

“要发财,种药材;种药材,有风险。”如何避免风险,也是当地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据巩店镇镇长钱卫介绍,今年该镇在辖区沿高速公路旁的120亩地设置试验区,由农民控股20亩,药材商控股100亩,药材商出技术、资金,农民出力、管理,合作种植。“让当地农民通过参与管理的形式,学习中药材种植的经验,掌握中药材的市场信息,最终学以致用,促进农民增收。”

新闻推荐

民宅私设电视台 执法人员强取缔

本报讯(王亚钧)日前,利辛县文化、公安、通讯等部门联合,依法成功取缔了境内一家非法电视台。根据举报,该县执法人员通过使用场强仪等技术设备进行侦...

利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利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