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闫庙的故事 □闫琳

亳州新报 2010-06-02 03:35 大字

在利辛县西潘楼镇张集村老张集南800米处现存一座由闫氏群众集资修建的古庙——闫庙。每年阴历十月十五,这里都要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外地客商和四邻八乡的群众到这里买卖、听大戏、看杂耍,热闹非凡。

闫庙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它寄托了从山西洪洞县野鹤窝迁移到这里的闫氏族人的思乡之情。据记载,从洪武初年到永乐15年的50年间,明朝政府组织8次大规模迁民,洪洞县城北二华里外,有座广济寺,殿宇巍峨,在广济寺院内有一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明朝政府组织的迁民,都强行集中到广济寺槐树下集合。闫氏族人迁到这里后,在皖北大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时常遥望故乡、思念亲人,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到故乡的山山水水。后来,他们按照故乡广济寺的风格,集资建造了闫庙。

闫庙为砖瓦结构,后殿七间,前殿三间,并有东西厢房。院内栽有数棵槐树,枝繁叶茂。在东大殿里,塑有如来佛、关帝、黄飞虎像。塑像为铜质,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闫庙香火十分旺盛,塑像长年累月被烟火熏蒸如染重墨。

据传,有一年香客在庙内顶礼膜拜,燃放鞭炮,有一个炮飞向房顶,火迅速蔓延,香客纷纷外逃。这时,人们只见从西南方飘来一片祥云,一股冷风吹进大殿,迅速把火息灭。

在闫庙东厢房存放和尚自用的石磨和石臼。传说,以前每到夜深人静,就从东厢房传出磨面和臼米声,日日如此。后来,和尚用硬泥把磨眼堵住,把石臼填满土,但夜间仍能听到磨面和臼米声音。第二天,被填的磨眼和石臼的泥土依然如故。后来,人们在庙院东侧挖出一古墓,在古墓中发现一具护心盔甲和一支长矛,墓中有殉葬的泥磨和泥臼。自从古墓被挖掘以后,夜晚庙中再也没有石磨和石臼的声音了。

以前,闫庙院内有一水井,井水一边苦一边甜,上了年纪的人都曾品尝过。

战乱期间闫庙被毁坏四间,仅存三间,虽历经沧桑,但仍香火不断。1981年,闫氏群众集资进行了重修。庙宇是佛教文化的象征,闫庙作为以姓氏命名的庙宇更具有个性和特殊性,在全省寥寥可数。闫庙把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植根于群众的土壤里。能遗存至今也是因为它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民俗基础。因年代久远,失与修整,闫庙濒临倒塌。

新闻推荐

阚疃镇全力以赴防汛

本报讯(王少勇)汛期将至,利辛县阚疃镇未雨绸缪,重点部位重点检查,落实属地管理,以村为主制定应急预案, 目前已全面进入备战状态,做到了“抗灾有预案,转移有路线,搬迁有安置,生活有保障”。该镇要求...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